中新網2月27日電 先日、北京で開催された「地震衛星専門家研討会」で、上海天文台の葉淑華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漢分院の許厚沢院士、武漢大学寧津生院士、劉経南院士、中国地震局馬宗晋院士、馬瑾院士と会議に出席する30数人の専門家は共同提唱:中国は地震監測衛星をできるだけ早く発展させるべきです。衛星は地震を予測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す(北京科学普及窓)
米国、ロシア、フランス、日本などの国々では、多数の衛星地球観測技術が研究されています。 我が国も衛星を利用した地震予測を非常に重要視している。 我が国の院士と専門家は、我が国が地震監視衛星を開発することが絶対に必要であることに同意します。 国家が地震の監視と予測に焦点を当て、関連する科学研究を考慮した地震監測衛星計画を策定開始することを推奨する。中国地震局物探中心网站学術交流(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2003年12月1日-12日、張先康研究員は中国地震局の地震電磁衛星技術、都市活断層探測技術交流視察団に参加し、フランス、イタリアなどの欧州国家を訪問した。
学術交流会には、銭家棟、徐文耀、趙家骝、趙国澤、丁監海、毛先進、黄清華ほかの専門家が地震衛星電磁気観測に関する会議に参加、中国宇宙電磁観測の最近の進展、中国地球電場ネットワークの観測と研究の進歩、人工電磁検出新方法、宇宙電磁気異常と地殻構造的応力場の微小動的変化、エンジニアリングにおける高密度電気法と活断層探査における応用研究、日本の地震電磁気研究や地震学の最新動向など特別報告をした。Source: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中国地震学会)
Five scientists gave invited presentations in this session. S. Uyeda showed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a Japanese-proposed approach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propagation. The evaluation procedure is quite similar to that of R-value currently used in China. G. Gibson describ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quake clusters in Australia, which provides heuristic clues to the study of continental earthquakes in other regions. The joint study of seismology and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caused much attention among the audience when R. Singh presented the resul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o the early warning of coastal earthquakes.地震预测与地震控制(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报告会――应用力学进展论文集)
大地震は1種のきわめてひどく痛ましい自然災害で、それはいつも巨大な人員の死傷と経済の損失を招いて、そこで群が首を害するのだと思われます。人類は各種の措置をとって地震の災害を軽減して、その中の地震予測は重要な一環です。長い間、人々は夢にまで願って地震を予測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ことを渇望します。しかし地震予測は今なお依然として世界的の科学的な難題です。 1995年に銭学森先生は私への手紙に指摘:
申旭輝、男、1965年12月生まれ、研究員、理学博士。現在中国地震局地震予測研究所科学技術発展部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質専門委員会委員、工程勘察委員会専門委員会委員、中国第四紀研究会応用第四紀研究会専門委員会委員。Source: 中国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05年修士研究生招聘講師紹介
現在引き受ける主要な科学研究課題:国家十五重大科学工程の子項目“拉薩市活断層の地震危険度測定評価”(2004-2007)、863計画“中国地震衛星計画予備研究”(2003-2005)、 国際協力重大項目“地震危険度評価の地震予報新方法研究”(中露協力2004-2006)、中仏先端研究計画“DEMETER衛星による地震電磁情報研究”(2004-2006)等。
主要研究領域:新しく地震の構造、リモート・センシングと空間を作ってとに対して技術応用、工事の地震を観測。
2005年7月5日、中国地震局と東方紅集団公司の専門家は地震電磁衛星搭載機器設計検討会を開催した。当研究所の勝云田研究員は“地震電磁衛星搭載機器が差し当たって構想(設計)を立てる”の報告をして、会議に出席する専門家は衛星の電磁の観測する設備配置、設備について型とインストールの方式などの技術問題を選んで十分議論して、所期の目標を得て、そして明確にして電磁衛星搭載機器に対してさらなる論証の技術の要求と仕事の手配をする。Source: 地震电磁卫星载荷论证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5年10月11~13日、電気通信大学電子工学科教授早川正士博士(Dr. Masashi Hayakawa)は、国家の地磁気のネットワークセンターの招待に応じて私の所を訪問して、12日に私でテーマとすることの“Electromagnetic precursors of earthquakes(地震電磁前兆)”の講演の報告。Source: 日本电气通信大学电子工学科教授早川正士博士应邀访问我所|中国国家地震局にて招待講演(電気通信大学)
早川正士博士は今度の訪問のために心がこもっている準備を行って、報告内容は広範で、豊かにして、5時間続く。主要な内容は含む:(1) General situation; (2) ULF emission; (3) Seismo-atmospheric perturbations; (4) Seismo-ionospheric perturbations and lithosphere-atmosphere-ionosphere coupling; (5) Satellite observation。
報告会は地球所の副所長の高孟潭研究員から主宰する。中国の地震局地球所、予測所、ネットワークの中心、地質所、工事センターからきて、北京市の地震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の地質と地球物理研究所などの8つの部門の40数人の科学研究員はと大学院生を読んで報告会に参加して、そして早川正士博士と関連問題について広範な交流と討論を行った。早川正士博士の紹介の地震の電磁の前兆の情報の処理の分析の方法に関して、私達の今後の仕事について重要な影響を生む。
中国地震局国際協力司の二国間を受けて委託につきあって、地震の電磁の衛星の学術の報告会は2006年1月5日に中国の地震局地球の物理の研究所で303会議室は開催する。出席者は中国の地震局地球の物理所、中国の地震局地震の予測所、中国の地震局地質所、中国科学院の空間の中心、東方紅の衛星会社とイタリアINFNペルージャ大学R.を含む Battiston教授などの22人。Source: 地震電磁衛星学術報告会在地球物理所挙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会議はそれぞれ中国科学院の空間センターの曹晋濱研究員とR.を頼む Battiston教授は学術の報告をした。
曹晋濱研究員の報告、私達を助けて磁気の階と影響地域に対して比較的に全面的な感性の理解があって、みんなに比較的にイタリアの方案の物理の背景を理解しやすくならせる。 Battiston教授の報告の主要な内容は:(1)地震の衛星プロジェクトを気に入って回顧を交流する;(2)宇宙(放射)線の物理と地球の磁気の階;(3)ESPERIA方案は紹介する;(4)LAZIOプロジェクトは紹介する。ESPERIA方案が紹介する中で、調査研究の地面と空間の地震の電磁の前兆の観測と研究成果を並べた以外、Battiston教授は重点的に粒子の数の激増事件を紹介して地震事件と関係の研究方法と結果に対応して、5異なった年代、異なった観測の目的の衛星の観測データの研究の中で、ロシアは、地震の前4時間、発見する粒子の数は激増することができ(ありえ)るとイタリアの科学者の研究成果と皆表明している。報告が終わった後に、出席者は関連している技術問題は熱烈な研究討論を行った。
中国の地震局国際協力司の趙明副司長、地球の物理所の呉忠良所長、楊建思副所長は午後の報告会の前でBattiston教授と会見して、銭家棟研究員、申旭輝研究員、楊冬梅副研究員と東方紅会社の楊芳研究員などは会見に参加した。趙明副司長は中国の地震局国際協力司を代表してBattiston教授の来訪に対して歓迎の意を表わして、そして双方を気に入って学術の交流を強化することを望む。
2006年1月24日、“地震の電磁が衛星を測定して論証を総合する”のプロジェクトはスタートして北京で開催することができ(ありえ)て、中国の地震局人事の教育と科学技術の司、宇宙飛行の東方紅の衛星有限会社の関係する指導者と専門家は会議に出席する。衛星の専門家グループがプロジェクトの進展、を紹介して方案がおよび次に働いて考えることを画策して、関係する指導者は演説を行った。Source: “地震電磁探測衛星綜合論證項目啓動會”在北京召開(中国地震局)
地震の科学的な衛星の計画の仕事は2002年10月に始る。私の局の専門家のたゆまぬ努力を通じて(通って)、2003年8月に“中国の地震の科学的な衛星が予備研究と制定を計画する”の課題は国家863計画の出資援助を得る。(参考:2003AA134060)課題の実行の時、地震の専門家と宇宙飛行の専門家は協力を密接にして、大量の調査研究の仕事を展開した。この基礎の上で、2005年10月に中国地震局と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会社の共同で申告する“地震の電磁が衛星を測定して論証を総合する”のプロジェクトは国防科学工業委員会の支持を得て、このプロジェクトは地震の電磁を展開して衛星を測定して論証の仕事を総合することを目指して、地震の電磁のために衛星の全体の方案のを測定して最後に確定して実施して根拠を提供する。
2006年3月9日、国家航天局副局長、国防科学工業委員会のシステム工学の1司司長のロゲ率国防科学工業委員会の関連司室同志が私の局に来て考察を調査し研究することを行って、中国地震監測衛星を実行する件が意見を交換することに計画を立てることを進める。中国の地震局局長の陳建民はロゲの一行と会見して、中国の地震局党組織が地震を発展することに対して衛星プロジェクトを監視測定してそして強力に支持することに与える固める自信があると表している。劉玉辰副局長は全行程で報告を聴取した。Source: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罗格一行来我局调研考察(中国地震局)
中国の地震局の関連司室の責任者、地震が衛星プロジェクトの顧問グループを監視測定しておよび工作組の主要な成員が会議に参加したことを論証する。会議は来賓に中国国際救援隊のインド洋の地震の津波の救援に参加する記録映画を放送して、中国の地震のネットワークセンターの副主任の張暁東研究員、地震は研究所の丁鑑海研究員、武漢の地震の研究所の副所長の呉雲研究員がそれぞれロゲ副局長の一行に中国の地震の活動を紹介しておよび概況、電磁の情報の地震が予報前に短い中の応用と地震の衛星の進展を研究することを予測する。
3つの会議の報告を聴取した後で、顧問グループの専門家はそれぞれ地震の衛星の必要性と緊迫性を発展して簡潔な発言をした。陳xin連研究員が演説の中で30年前に唐山の地震を言う時、かつて銭学森先生が国家が地震監測衛星を開発するべきであると提案して、しかしその時国家のため財力、理論の基礎と技術の条件はまだ熟していなかった。今何でもそろっていて、重要なものが1つ欠けていて、できるだけ早く地震の電磁を発射して衛星を測定するべきで、工事プロジェクトのプロジェクトを実現する。
ロゲ副局長は、宇宙技術を利用して1歩1歩地震を解決して予報前に短くて、中央の出す人を基本にすることに合って、調和がとれている社会の目的を作り上げて、国家と人民に合うのは必要だと演説の中で指摘している。現在、発展して地震の衛星政治の上で、経済の上でおよび技術の上ですべて次第に熟している。彼は地震の衛星を発展すると表して、国防科学工業委員会は当然で、地震局と一緒に共にこのプロジェクトを推進して、要して優先的に地震の衛星を発展することを呼びかけている。方面を論証する上に、肝心な点は電磁の衛星を測定する科学がと目標、経済と社会的効果などの方面を使用してはっきりと説明するのだ。負荷の方面、国外にすでにみごとな経験があって、国際協力のルートを歩くかもしれない。ロゲ副局長は、地震の衛星の仕事を推進することを加速して、実行してよい実現の道はデータの共有をとるので、中欧、中ロ協力を展開すると強調している。
劉玉辰副局長は最後に総括演説をして、ロゲ副局長の一行の出すとても多くてよい提案に対して感謝の意を表わす。彼は、地震の衛星が2002年から進めてから、私達はたいへん異なっている意見を重視して、これらの不一致な意見は私達の前の段階の仕事に更に厳格にならせて、事実は認識がますます統一することを表明していると言う。党組織はこの過程を通じて(通って)いっそう地震の衛星プロジェクトに対する支持を固めて、地震局は力を出して、適切に地震の衛星の仕事の発展を推進する。
Les sciences de la Terre avec un interet partage pour la gestion des catastrophes naturelles, particulierement les tremblements de terre. Les donnees fournies par Demeter interessent les scientifiques chinois et une cooperation devrait etre etablie pour l’exploitation des donnees. En echange, un acces aux donnees du systeme terrestre de mesures electromagnetique chinois (CSES) pourra etre ouvert aux scientifiques francais. Des perspectives sont egalement envisagees dans le domaine de la surveillance de l’environnement avec deux projets francais (Geotrope-R et Traq) sur la chimie de l’atmosphere.
Source: Luo, The Chinese Space Program (22nd National Space Symposium)Space Magnetic field detection Stratosphere plasma detection Electro sphere Laser Reflector Launching in 2008
The Chinese space agency envisions a "constellation" of eight satellites to monitor global disasters, and another satellite that would watch Earth's magnetic fields as a possible predictor of earthquakes, Luo said.Source: Chinese space official lays out ambitions (MSNBC)
1. 地震の電磁は衛星の系統的な研究と開発を監視測定するSource: 地震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 (中国地震局)
電磁を展開して星の上で系統的で肝心な技術の研究を守る;電磁の衛星のデータの地面の接収、矯正、何級もの製品を展開してサービスの肝心な技術の研究を加工して配る;衛星の電磁のデータ処理のソフトウェアの開発を展開して、そしてデータのシミュレーションを行ってと模範を使用する;衛星の電磁の負荷の技術を展開して仕事を調査し研究して開発して、および電磁は新技術の新しい方法の研究を観測する;整っている政策、標準、を建設して構造に規範に合わせて運行して、形成してデータからデータの使用する各種の付加価値サービスの環境まで(へ)得る;電磁の衛星の特徴と経済建設の実際に対応するのは必要で、重点的に2−3の電磁の衛星を建設して模範の工事を使用して、国家の必要なことを解決して、また電磁の衛星を広めるために模範として用いるべきだ;衛星の電磁の負荷と電磁の情報を展開して技術の研究を定める。
2. 地震は星を守って設備と技術の研究と開発を載せる
“地震の電磁が衛星システムを監視測定する”の後続星の有効負荷の需要を満たすため、国産化の問題を解決して、同時に原理と技術のルートを観測して明確にして、高い精度の高い感度の星が探測機器を載せることを開発することを研究して、耐震を満たすで災害が減少して星に対して載せて技術の発展の需要を観測する。重点的に電界の探測器、磁場の探測器、重力の傾斜度計を開発する、多いウエーブ・バンドの赤外線が計を放射する、新型の概念型探測機器。
3. 衛星は観測の技術の地震に備えて災害が減少する中の応用に対して
我が国がすでに発射の風雲の衛星、資源の衛星、環境が災害と小衛星の星座、海洋の衛星の資源を監視測定すると発射して計画したことを基礎にして、部分の国外の衛星の資料を補充して、例えば電磁は衛星、重力を測定して衛星の資料を測定して、重点的に次の通りの内容の研究と技術の難関の攻略を展開する:電磁は衛星のデータの処理と応用研究を測定して、光学の遠隔探査衛星のデータの処理と応用研究、 SARとInSARリモート・センシングのデータの処理と応用研究、GPS星食になる観測データの処理と応用研究、衛星の重力のデータの処理と応用研究など、相応のシステムソフトの開発を含む。
2006年4月16日~26日、高効率マイクロ波と電磁輻射院重点実験室の代表団はロシア科学院IZMIRAN研究所に対して10日間を期間とする考察の訪問を行った。代表団一行五人、団長是方广有研究員、成員は李芳、刘小軍、周斌、董戈を含む。Source: 俄科院IZMIRAN研究所訪問記(中国科学院電子学研究所)
今回は中ロの“国家の年”を訪問して活動して、そこで中国科学院とロシア科学院の重視し支持することを得た。訪問の主な目的は2005年11月にさらなる実行の2つの所長署名する科学技術の協力協議で、中ロを細分化して作り上げて実験室の協力協議を共同する。その他に、代表団はまだロシアCompass-2地震電磁衛星の有効負荷の技術に対して調査研究を行った。
IZMIRAN研究所の所長の庫茲尼佐夫は代表団のが到来して歓迎の意を表わすことに対して、そして研究所の発展状況と科学研究の領域の得る成果を紹介した。方は研究員をたくさん持っていて電子のありかの関連している領域の研究の進展と成果を紹介して、そして曹健林の副院長と曇って美しい所長の挨拶を伝えた。庫茲尼佐夫所長は双方の協力する具体的な件について代表団と深い探求と交流を行った。会議に参加してあるいは考察のロシア側の専門家に同伴しておよびPopov教授が待つ副所長Ruzhin教授、Dokukin教授がある。
ロシアの時に、代表団はまだモスクワ航空学院、モスクワ国立技術大学などの部門を訪問した。
今回は訪問して実り多い成果を得て、代表団はとIZMIRAN研究所はある型番は探ってレーダーの導入だについて正式の契約を締結して、そしてその他の多数の領域で協力協議が成立して、含む:無線の波は応用、非合法的な目標の測定の技術、地震の電磁を広めて及び衛星の有効負荷の技術などを測定する。双方はまだ結合の大学院生を育成する具体的な件を探求した。
送別会の上で、方が団長をたくさん持っていて再度が庫茲尼佐夫所長に向って感謝の意を表わす。庫茲尼佐夫所長も代表団に彼の曹健林の副院長と曇って美しい所長に対する挨拶を伝えてもらって、そして彼らに便利な時IZMIRAN研究所を訪問してもらう。
国家の973が露協力の特定項目"大陸の地震の構造が地震と新しい方法の研究を監視測定する"と"中国の地震の電磁が衛星を測定して論証を総合する"プロジェクトグループに対する招待を計画することに応じて、2006年6月の20-25日、ロシア科学院の地磁気は電離層と電磁波を学んで研究所の所長のウラジーミル〓庫茲涅佐夫(Vladimir Kuznetsov)の博士と副所長のユーリー〓を広めてもし金(Yuri Ruzhin)の博士が中国の地震局地震を訪問して研究所を予測するならば。中国の地震局人事の教育と科学技術の司(国際協力司)の副司長の趙明、モクゲンジが毅然として共に庫茲涅佐夫博士の一行と会見して、それぞれ中ロの地震の科学技術協力と地震の衛星の発展の方面から双方の協力する支持と重視を強化することに対して中国の地震局を表現した。地震は研究所の任金衛所長、蔡晋安副所長が外国からの客と会談と交流を行ったことを予測して、そして中国の地震局地震に調印して研究所とロシア科学院の地磁気が電離層と電磁波を学んで研究所の協力協議を広めることを予測する。Source: 俄罗斯科学院库兹涅佐夫博士访问预测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
庫茲涅佐夫博士の一行の訪問期間、中国に向って同行して詳しくそれを紹介してちょうど空に昇るCOMPASS-2地震電磁探測衛星のプラットフォーム、有効負荷と現在の運行状態などを測定する。同時にまだロシアの科学者の展開の電磁衛星の電離層地震前兆現象と構造を紹介して結果を研究する。中国側の専門家と過程を討論する中で、まだ中国の地震の電磁の衛星の負荷に対して配置して、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と軌道の設計などは多くの建設性の提案を出した。"大陸の地震の構造が地震と新しい方法の研究を監視測定する"と"中国地震電磁探測衛星総合論証"の両プロジェクトグループの主要な成員の申旭輝研究員、銭家棟研究員、丁鑑海研究員、関華平研究員などは全行程で討論と交流に参加した。ロシアの専門家はまだ中国の東方紅の衛星会社をついでに訪問した。
ロシア科学院の地磁気電離層及び電波伝搬研究所は、1964年から衛星の電磁の電離層が地震の関係との研究をかき乱して、その研究水準は国際トップの地位にある。旧ソ連の時期に、この所を主としてINTERCOSMOSシリーズを発射して共に25基の電磁電離層探測衛星を開発し、2001年に専用の地震監測衛星COMPASS-1を発射して、後原因を発射してデータを得ていないため。2006年5月28日、ロシアは再度COMPASS-2地震監測衛星を発射し、現在この衛星は試験段階にある。地震予測研究所とロシア科学院の地磁気電離層及び電波伝搬研究所の協力計画の展開を広め、我が国の地震衛星プロジェクトは、天地の一体の地震を発展して体系を監視測定して重要な理論と技術サポートを提供することためを進める。
● To construct national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 To develop the followon satellites for the meteorological, oceanic and resource satellites series continuously; construct the environment and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smallsat constellation and develop its corresponding follow-on satellites; and ensure the continuous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the meteorological, oceanic and resource satellites series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smallsat constellation.Source: SPACE OUTLOOK No.2, June 2006 (AP-MCSTA)
Earthquake-related electro-magnetic studies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
* qian, j (jdqian@seis.ac.cn) ,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science,CEA, 63 FUXING AVE.BEIJING, 100036
China is one of earthquake-pron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with huge investigation and observation works of multidiscipline to monitoring so-called precursory phenomena possibly associated with earthquake preparation. The geoelectro-magnetic observation, or say, earthquake-related electro-magnetic studies have been 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among the multidiscipline means applied in the researches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since 1966 when a strong earthquake shocked an populated area in North China then. The earthquake-related electro-magnetic observations included the following items: observation of temporary changes of the earth resisitvity, observation of geoelectric field, observation of geomagnetic field and observ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also been called as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some articles in China).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thquake-related electro-magnetic studies in the past 40 years, including the improvement in the observation techniques, the experiences in the case studies,especially in the cases of big earthquakes, main problems or difficulties that the investigators had to face in the past and still need to face or to be solved in the present stages. And with the digital monitoring system equipped widely in the national network of earthquake-related electr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a project of Chinese Seismo-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 (CSES) supported by China Space Agency (CSA) and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CEA) been verified, a new epoch or new stage for the earthquake-related electromagnetic studies would come soon in the near feature. The features sh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thquake-related electromagnetic studies would be the following: (1) technical progress: a long history of reform in many aspects on the bases of transplanting the technique from the geoelectric prospecting or geophysics to the earthquake researches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s of repeated measurements or temporal changes in the fixed stations or points; (2) completely new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of drawing up the information which could be associated with earthquake preparation, or discriminating the effects from the sources other than the earthquake preparation in the temporary variations so-called normal changes or interference, in those fixed stations or points; (3) the development in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echanism for the temporal-spatial changes of the geoelectro- magnetic parameters, which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earthquake preparation, served as one of the constrains to construct the model for the earthquake preparation, or the mechanism for the variations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effects of normal factors or interference sources applied for noise discrimination in the data processing,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 researches, mathematic model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s, field tests and so on.Source: Observation, Methodology, and Theory of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Associated With Earthquakes II (2006 Western Pacific Geophysics Meeting)
* 関連:Satellite To Help Predict Earthquakes (Chinadaily)
2006年8月28日、イスラエルの班-固恩利(Ben Gurion)大学の布朗恩斯坦o那桑(Blaunshtein nathan)教授を固めて、イスラエルの納めるDepew会社の奥列仏o伊利は(Oliver Eliezer)、欧慕然(Olmert-Amram Arie)の一行の3人は中国地震局の招待に応じて私の所を訪問する。Source: 以色列班-固恩利大学电磁学专家访问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
那桑教授の一行の訪問期間、中国の地震の同業者にすばらしい学術の報告をして、音波と電離層のプラズマの作用の3次元の模型、構造の活動の引き起こす超音波の特徴を紹介して、および高周波の電離層の探測機器を採用して電離層の騒動の原理と方法を測定して、そしてそのロシアとルーマニアで行う観測することを紹介して結果を実験して、同時に電離層でかき乱して地震の3要素の予測の方法を行うことを出した。地震は研究所の蔡晋安副所長を予測して、中国地震電磁衛星プロジェクトの専門家グループの主要な成員の申旭輝研究員、銭家棟研究員、丁鑑海研究員などを測定して学術の交流活動に参加して、そしてイスラエルに向って同行して中国地震電磁衛星の関連情況を紹介して、そして地震の電磁の天地の一体化の観測する監視測定の方法について討論を行った。
那桑教授の一行は中国の時に、中国科学院の空間の科学をついでに訪問してと研究センターと中国の電磁波を使用して研究所の北京研究センターを広めて、そして中国の地震局国際協力司、人事の教育司の関係する指導者と中国地震衛星プロジェクトグループと展開の二者協力の可能性を探求した。中国の地震局人事の教育と科学技術の司(国際協力司)の二国間は王満達処長につきあって那桑教授の一行と会見した。
2006年9月7日、ロシア科学院地磁気電離層電磁波伝播研究所、メキシコUNAM大学地球物理学院の普林涅茨(PULINETS)博士は、中国地震電磁衛星プロジェクトグループの招待に応じて、中国地震局地震予測研究所を訪問する。地震予測研究所の蔡晋安副所長が普林涅茨博士と会見して、銭家棟研究員が普林涅茨博士に中国地震電磁衛星の計画推進状況を紹介する。Source: 著名卫星电磁学专家普林涅茨博士访问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
普林涅茨博士は、中国地震電磁衛星プロジェクトグループの成員に地震衛星を紹介して地震に対して活動して連続して監視測定する関連している理論と方法、中国地震衛星の軌道に対して高いのは負荷の選び取ることととてもよい提案を出したことを確定する。その後、普林涅茨博士は電離層の地震前兆の特徴について、観測の方法とフランスDEMETERデータの処理方法、典型的な地震の例の研究などの方面は詳しい紹介をして、みんなと討論を行って、そして中国地震電磁衛星のために助けを提供することを願うと表している。
普林涅茨博士は、国際上が比較的に最初の衛星による電離層の地震前兆研究の科学者の一人で、彼の編纂した《地震の電離層の前兆》の本は国際上で広範な影響を持つ。
2006年10月26日、広西地震局の招待に応じて、中国地震局分析予報センターの副シニアエンジニア、地電磁領域の有名な専門家、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の丁鑑海研究員は、広西南寧で《中国地震電磁探測試験衛星科学目標》と題した学術報告を行い、広西局の全体の科学技術者に電磁観測領域の最新の進展を持ってきました。Source: 广西地震局邀请丁鉴海研究员作学术报告(中国地震局)
丁鑑海研究員は、我が国の第1粒の地震電磁衛星の位置付けと地震の予報を監視測定する方面の引き受けた機能及び宇宙と地上の一体化した地震観測システムの広範な将来の実用価値をかいつまんで紹介しました。彼は2005年の何度(か)の予測の実例を通して、特に何度(か)の強震前の短い異常現象とその地震電磁前兆構造、短期予報システムの主要な方法の1つとして地震電磁方法を紹介しました。
報告会は広西地震局竜安明副局長が主宰し、ヨンの副庁級以上の幹部は出席し、全局の科学技術者、「第10カ五年計画」の重点プロジェクトグループと“一帯一”の若い同志は報告会に参加しました。報告会はまた対話の方式を通じて(通って)学術の交流を行いました。
2006年11月12-16日、台湾"中央大学"地球科の学部の顔の宏元教授、宇宙研究所の劉正彦教授は、中国の地震局台湾の事務の事務室の招待に応じて、中国の地震局を訪問して、地震で研究所が関連している学術の交流活動を展開したことを予測して、そして中国地震電磁衛星プロジェクトの専門家グループと特別テーマの座談を行った。Source: 台湾地球科学专家访问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
申旭輝研究員は客に中国地震電磁観測衛星の計画進展を紹介し、劉正彦教授は詳しく台湾の地震予報の抜群の研究を紹介してiSTEPとCOSMIC衛星星座計画の主要な進展を計画する。双方は現在国際は宇宙技術を利用して地震を展開して研究の現状と成り行きを監視測定して詳しい討論を行って、そして台湾海峡両岸の中国をめぐる地震の電磁の衛星を探求して協力で研究と人員の交流の可能性を展開すると計画する。
中国の地震局台湾の事務の事務室の徐志忠主任、地震は研究所の李志雄副所長が全行程で両岸の学者の交流活動に参加したことを予測して、徐志忠主任は全力で両岸が地震電磁衛星の協力をめぐることを支持すると表している。
Other satellites set to be launched by 2010 include those for monitoring the environment, disasters, oceans and the earth's resources, according to Luo.* 関連:二十一世纪航天科学技术发展与前景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图) (CNSA)
In particular, China will begin developing an earthquake-monitoring satellite that can rapidly detect electromagnetic changes on the Earth's surface, he said. He did not specify when it would be ready.
(4)宇宙技術の発展を加速して、業務サービス能力向上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7年10月31日)
1.強力発展応用衛星
各類応用衛星の性能と業務サービス能力を高め、試験衛星と業務衛星の有機的な連携強化し、衛星応用の一貫性を確保します。
地球観測衛星。静止軌道気象業務衛星を増加し、性能と信頼度を向上;開発は、新世代の極軌道気象衛星と新世代静止軌道気象衛星を発射し、海洋水色衛星と海洋動力環境衛星、中国ブラジル地球資源衛星と高分解能立体測図衛星;初期段階の環境災害監測定小衛星群;新型地球資源衛星を展開、新型気象衛星、新型海洋衛星、干渉合成開口レーダー衛星、重力場探測衛星、電磁地震監測衛星研究。
* 関連:中国、2010年までの宇宙開発計画を発表へ(人民日報)
2.建立地震背景场综合观测网络。
统一规划、整合和加密现有地面观测网络;发展天基电磁、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重力等多种新型监测手段;建设井下综合应力、应变、流体、电磁和测震观测系统;建设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海洋地震综合观测系统,实施海域地球物理观测和地震海啸预警;建设中国大陆地球物理场处理分析系统;推动观测技术的创新。
The main parameters about the satellite orbit are designed as that, Altitude should be 500km; Inclination is 97.4<・Ascending node time is 14・00LT, Revisiting Period should be 5 days, Life span should be larger than 3years. After the experiment of trail satellite for probing earthquake-related Electromagnetism obtaining succes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ill be carried out on earthquake 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 constellation, which may have two orbits altitude as 450-500km and 900-1000km, according to the request on satellite observation system by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1. 遥感六号 CZ-4B 太原 2. 実践九号 CZ-2C? 3. 北斗-2 GEO CZ-3C 西昌 4. 北斗-2 GEO CZ-3C 西昌 5. 北斗-2 M CZ-3A 西昌 6. 北斗-2 M CZ-3A 西昌 7. 環境-1C/希望号オリンピック小衛星 CZ-2C 太原 8月? 8. 統一-1D(Palapa-D) CZ-3B 西昌 9月? インドネシア通信衛星、 . 蛍火一号 火星探測器 (ロシアのロケット) 10月? 9. キン諾四号 通信衛星 CZ-3B, 西昌 10. 遥感七号 CZ-4B 太原 . 蜂鳥-1(FN-1) 可能便乗発射 . 天巡一号 便乗発射 11. 実践十号回収式衛星 CZ-2C? 酒泉 . 海洋二号 CZ-4B 太原 . 地震電磁観測衛星 CZ-2C? . 中国モバイルデジタルマルチメディア放送(CMMB)衛星 (計画停止かも)
Recent Progress of China Tri-dimensional Observation Experimentation: Seismo-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 and Ground-based Seismo-Ionospheric precursors Monitoring Network国家科学技術支掌“衛星電磁データ処理と応用技術研究”課題進展検査会地球物理所で開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姜景山院士:钱学森是我国航天遥感事业最早倡导者(科学網)
钱学森认为,遥感是一门新兴的技术科学,卫星上天后,遥感技术将成为对地观测的主要探测手段,也是未来航天的主要任务。而且它能把其他领域带动起来,应当像在20世纪50年代抓电子技术那样作为迫切的领域来抓。
但钱学森同时提出,发展遥感要有一个很好的规划。钱学森说:“没有遥感技术怎能发展资源卫星?还是花几年时间,如到1980年突破遥感技术,然后再考虑资源卫星等问题。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震探测及军用侦察等都需要发展遥感技术。”他甚至详细论证了规划应包括的内容等。
【摘要】:正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CSES)是中国计划发射的第一颗用于电离层特性及电离层地震电磁效应研究的空间探测卫星,已被国防科工局列为"十二五"首批发射的民用卫星。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是整个卫星工程发展的必要环节,为保障卫星有效在轨运行,并使卫星接收到的中国国家航天局代表团访问意大利(意大利科技简报, 2011年第04期)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CSES) 数传系统 地面站布局 观测数据统计模型 电离层异常现象
【分类号】:P319.3;P318.6
【DOI】:CNKI:SUN:GJZT.0.2011-02-023
【正文快照】: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CSES)是中国计划发射的第一颗用于电离层特性及电离层地震电磁效应研究的空间探测卫星,已被国防科工局列为“十二五”首批发射的民用卫星。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是整个卫星工程发展的必要环节,为保障卫星有效在轨运行,并使卫星接收到的数据发挥应有的作用,
4月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代表团一行拜会意大利空间局,就中意空间局间合作交换了意见,双方一致同意在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意大利共和国政府关于和平利用与研究宇宙空间方面进行合作的协定》的基础上,尽快完成文本谈判,尽早签署两国空间局间合作协议,以推动项目合作。中国衛星試図預測地震 | Chinese satellite seeks to predict earthquakes (SciDev.Net)
会议期间,双方还讨论了“中意地震电磁试验卫星”合作的具体事项,就联合声明达成共识。中国地震局(CEA)和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INFN)作为项目的执行单位,还将在近期内对谅解备忘录中的技术层面内容展开讨论。
代表团一行随后参观了星际空间物理研究所(IFSI)的等离子体风洞等试验设施。
Shen Xuhui, a senior researcher at the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Science,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CEA), and leader of the CSES working group, said the satellite will eventually be connected to a larger observation system. China hopes to launch another two satellites by 2017 and begin predicting earthquakes from 2020.China Seismo-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 (CSES) (ambafrance-cn.org)
Two days before Japan's earthquake last month, Chinese researchers detected abnormal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in the area using ground-based systems, Shen told SciDev.Net. Following the earthquake, they analysed the signals and are sure these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arthquake.
La Chine devrait débuter la fabrication à partir de fin avril 2011 du satellite de test China Seismo-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 (CSES) pour examiner les anomalies électromagnétiques de l’atmosphère terrestre.第二届综合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2011.5.10)
Ce satellite, dont la conception a débuté en 2003, s’inscrit dans le réseau chinois de surveillance de la Terre et serait lancé en 2014. De la même façon que le programme spatial français DEMETER, sa mission est de surveiller les anomalies électromagnétiques dans l’atmosphère terrestre en vue de détecter l’activité sismique au sol et de prévoir les tremblements de terre. La Chine souhaite envoyer deux autres satellites en 2017 afin de mettre en place un système de prévision des séismes d’ici 2020. Ce système serait utilisé en complément des stations de détection au sol. Les scientifiques chinois participent depuis plusieurs années à l’analyse des données de DEMETER et ont coopéré avec l’Italie, la Russie et l’Ukraine pour la conception de CSES.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电磁卫星计划第一期研究”项目的进展,应单新建研究员的邀请,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INFN)Roberto Battiston教授、Livio Conti教授、Giuliano Laurenti教授等3人来我所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交流访问。在此期间,召开了The Bilateral Workshop of China Seismo-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 (CSES)地震卫星项目国际研讨会。会议同时邀请了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壳应力研究所、东方红卫星公司、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相关单位专家以及意大利方面参加32nd International Cosmic Ray Conference会议顺访的Piergiorgio Picozza、Ermanno Amata、Cristian De Sanctis和Bruno Spataro等人参加,双方分别就地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的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展开了讨论,交流了电磁卫星数据处理方面的最新结果,共同确定了地震卫星电磁观测需求技术指标尤其是HEPD和EFD探测器指标。会议期间,邀请了Livio Conti教授在地质所做了题为 Seismo-electromagnetic phenomena from space and ground的学术报告。通过此次交流,双方充分交流了近期研究成果,并确定了下一步人才交流、研究合作研究计划。APSCO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arth Quak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by Using Space Technology (13-15 September, 2011)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ctivity under APSCO, the annual APSCO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was held in Beijing during September 13-15, 2011. This event was co-organized with the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China and supported by UN-SPIDER and number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is symposium focused on the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by using space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Experts extensively discussed on the technical possibilities and relativity of other factors related to earthquake.
Recently, many large earthquakes happened around the world, such as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M8.0), the 2010 Haiti Earthquake (M7.3), the 2010 Chile Earthquake (M8.8), the 2010 Yushu Earth-quake (M7.1), the 2010 New Zealand Earthquake (M7.1), and the 2011 Tohoku Earthquake (M9.0). The short-term/impending earthquake predic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most difficult tasks of moder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to reduce earthquake disasters.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an international intensive research in the new science field of seismo-anomalies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many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Russia, USA, Italy, India, Japan, France, Mexico and Greece. Lots of anomalies, such as temperature, humidity, cloud, gas, and various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observed from satellites and on ground, have been reported fre-quently. GEOSS-based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s and laboratory-based detecting experiments are important for earthquake anomaly recognition (EAR). The aim of this workshop is to highlight the anomaly variations in the lithosphere, coversphere, atmosphere and ionosphere/magnetosphere, and to search for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anomalies.
台湾中央大学�碍正彦教授近日受聘担任北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郭广生校长会见了�碍正彦教授,希望�碍教授能与地震研究所合作,为北京工业大学做出贡献。New Chinese satellite-ground EQ monitoring project (Invited) (AGU Fall Meeting 2011)
郭广生校长会见�碍正彦教授
副校长卢振洋为�碍正彦教授颁发证书。校长助理�危斌,地震所所长李均之教授参加聘任仪式
�碍正彦教授是台湾大气科学家、太空科学家,曾任国立中央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所长,现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暨国立中央大学太空及遥测研究中心。主要研究电�偕层物理和太空物理,尤其是#30005;�偕层变化和地震的关系。他从2007年开始与北工大地震所开始科研合作,在台湾安装了5套次声观测系统,近二年全球大地震前都收到了次声�尺常信号;经�碍教授指导,今年地震所已有�姶篇学术论文在国际地学界有影�技的期刊《亚洲地球科学》上发表(SCI索引)。今后,�碍正彦教授将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继续为北京工业大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北京工业大学于1976年10月成立了地震研究室,2002年7月更名为地震研究所,主要从事临震预报的研究工作。1996年至今,地震研究所以李均之教授为首的团队,先后成功地预测了16次临震预测和33次年度预测。2000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召开了题为“特大自然�蛭害预测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的133次香山科学研讨会,会上李均之教授宣讲的主题报告《临震预测试验及有关预测机理》引起与会专家的强烈关注和好评。
我国地质学界权威、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玶院士认为“李均之教授领导的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在强震预测方面,成功率居世界领先水平” ,“多数观测方法是他们自行研制发明的,属于原创,是国内外独有的地震预测方法”。美国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教授George C. Lee对于该所预测成果的评价是“超常准�・预报的典范”,认为在成功进行临震预报方面世界上已处于先导地位。联合国新闻署、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China daily、北京青年周刊等新闻媒体对北工大地震研究的成绩做过详尽报道。
Review of the cases study and physical modeling, we have acquired some interesting phenomena in ionosphere related with earthquakes by using data from ground-based GPS, Ionosounding and onboard DEMETER and NOAA satellite. The primary results show that local TEC and foF2 changing obviously before large earthquakes together with in-situ parameters disturbance such as electro-magnetic wave, plasma content and temperature and so on. And it shows that observation from space maybe very beneficial to short-temporary-term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Being the first space-based platform of China Earthquake Monitoring System both from Space and Ground, China Seismo-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 is under developing and is planed to be launched in 2014 together with the Seismo-Ionospheric Ground-based-monitoring Network operation. The first seismo-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 is defined as an experiment satellite with promising applications. Its major scientific objectives are to provide seismo-eletromagnetic information for studying earthquake mechanism and short-impending prediction of large earthquakes, and to share the data with earthquake sciences and space sciences. And the main physical parameters to be detected include 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 density, temperature, and profiles of ionospheric plasma, high energy particle disturbance, etc. Following the 1st satellite, another 2 satellites are due to launch in 2017. And being the tryout and parallel program of CSES, Ground-based Seismo-Ionospheric Precursor Trial Network is put in practice, which including Ionosounding and GNSS reversion system since 2008. So far, 20 ionosounding stations and 260 GPS station are under operation, and additional 50 ionosounding stations are planed to be built in the following 5 years. Furthermore,a virtual earthquake-related satellite system composed of EM,infrared, D-InSAR, and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will be develop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for earthquake monitoring. Based on the seismo-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 and virtual earthquake-related satellite system, a application system for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is promoted and refined by integrated observ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surface deformation, infrared anomalies, gravity, electro-magnetism, and geochemical fields covering the whole country and adjacent regions both from ground and space.. A integrated system for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will be constructed.Chinese move ahead on earthquake prediction (larouche-pac)
China has had an active program for monitoring earthquake precursors for at least two decades, but little was known about such research outside of the country. That's beginning to change, as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scientists have intensified in recent years.
During a December 6 panel at the AGU conference on “Monitoring of Mega Earthquake Disasters by Integrating Multi-Parameter and Multi-Sensory Observation from Ground and Space,” Xuemin Zhang of the Beijing-based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Science reported on China's planned expansion of earthquake precursor monitoring in the years ahead.
While an integrated monitoring system for data from ground-based instruments and foreign satellites was put into operation following the devastating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country's first dedicated earthquake-monitoring satellite, Zhangheng-1, is slated for launch in 2014. Named after the ancient Chinese scientist who invented the world's first seismograph, its main focus will be measuring various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ionosphere, which is known to be sensitive to the processes underlying earthquake preparation. This will be complemented by dozens of new ground-based ionosounding stations to be built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and the launch of two more satellites in 2017.
The earthquake-related disturbances in ionosphere and project of the first China seismo-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国际地震预测研讨会”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北京工業大学)
由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所长李均之教授和台湾中央大学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碍正彦共同发起的,北京工业大学举办的“国际地震预测研讨会”,于2012年5月30日-31日在北京工业大学人文楼五层学术报告厅举行,此次会议得到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支持。* 国際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上田誠也教授訪問地震預測研究所空間対地観測技術応用実験室(中国地震局)
首先地震研究所副所长陈维升副研究员作为这次会议的中方主席致开幕词,随后科技处副处长闫健卓教授对各位来宾致以热烈的欢迎,并简单地介绍了学校的发展概况,以及学校多年来对地震研究所的支持。
来自日本、中华台北以及中国大陆的25位学者,分别从不同的学科在地震前兆方面做了学术报告,会场上学术讨论气氛浓厚、热烈;著名的日本、美国、俄罗斯三国院士上田诚也教授也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并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在致闭幕词时,他首先对北京工业大学和大会组织能邀请他参加这次会议表示非常的感谢,他认为这次会议的举办是非常的成功,并对此感到非常满意。
通过研讨会的交流讨论,与会的中外专家一致�・认:强地震�・有前兆,通过多学科交叉,探索短临前兆,以攻克短临前兆为目标,进而实现地震预测是大有希望的。
The Expert Group Meetings on (1) Research on Determining Precursor Ionospheric Signatures of Earthquakes by Ground based Ionospheric Sounding and (2) 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 Payload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were held in Beijing, China: 25-29 June 2012. Delegates from seven Member States of APSCO participated in the meeting, including: People’s Republic of Bangladesh,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ongolia, 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 Peru, the Kingdom of Thailand and Republic of Turkey. The project proposals from APSCO Member States we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during the meeting. The objectives were defined for the project of Research on Determining Precursor Ionospheric Signatures of Earthquakes by Ground based Ionospheric Sounding. And the project proposals on 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 Payload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were prioritized by the experts according to their interests.尹军参赞做“中国航天”主题演讲(2012/07/03)
7月3日,应意大利空间局(ASI)和意外交部国际组织学会(SIOS)的邀请,我馆科技参赞尹军在罗马威尼斯宫为2012届意空间政策硕士培训班做关于“中国航天管理与项目”的主题演讲。航天恒星公司的探测仪方案在亚太空合组织年会上获得第一名 (CAST)
近日,航天恒星参加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在北京举办的2012年年会。来自中国、孟加拉国、土耳其、蒙古、巴基斯坦、泰国、秘鲁等八国的相关成员单位参加了会议;会议共讨论成员国提交的6项合作项目建议。2012年北京-试验束第一次开放运行顺利结束 (2012-08-08)
会议按照有关议程安排,对航天恒星提交的“电离层三维成像探测仪方案”进行了提问和讨论。
次日,成员国对6项载荷方案进行了投票,最终确定航天恒星提交的方案为第一名。根据会议的决定,获得第一名的方案将在2012年11月底之前提交方案的可行性方案论证报告(英文),作为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国际合作项目,并得到专项资金支持开展预研研制。同时,电离层三维成像探测仪也将被国家地震局列为第二颗电磁监测卫星(地震监测)的载荷设备,并在会议上得到了国家地震局用户的大力支持。
此次会议上,航天恒星的报告引起极大反响,多个国家的代表会后向恒星公司索要汇报文档。航天恒星后续将根据大会要求编写《可行性方案论证报告》,并开展设备的研究、研制工作。
6月21日至7月27日,北京-试验束顺利完成2012年度第一轮运行任务,试验束装置利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束流打靶产生的次级粒子(电子,质子,π介子),为用户提供探测器刻度试验专用束流,此轮运行试验束装置接待了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和本所粒子天体中心、实验物理中心等3家用户,顺利完成了BESIII谱仪端盖升级用MRPC-TOF探测器束流刻度试验;地震电磁卫星高能粒子探测器反符合探测器束流试验以及厚GEM(THGEM)探测器π粒子响应研究试验。另外,在试验束运行过程中还利用试验束打靶区的辐射环境为中国农科院进行了种子辐照实验,使试验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利用。预测所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项 (2012-08-22)
2012年地震预测研究所向国家自然基金委提交年度申请项目申请书共计32项。通过预测所悉心组织和广大科研人员的努力工作,截止目前已获批准资助项目共10项,其中面上项目4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总资助金额共计470万元。关于征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名称的通知 (2012-09-04)
电磁监测卫星是地震监测探索方面具有重要前景的试验卫星,主要目标是获取与地震活动相关的空间电磁和电离层信息,探索大震短临预测的新方法,这将是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的第一个天基平台。基于空间对地观测的地震监测技术、预测方法与应用示范 (2012-10-13)
卫星搭载高精度磁强计、感应式磁力仪、电场仪、高能粒子探测仪等多种科学监测仪器,预计2015年发射,在轨运行工作5年。
为了做好首颗卫星的命名工作,现广泛征集候选名称,请你们于9月6日前将名称及含义的电子版发送省局科技处。
该项目围绕电磁卫星数据、卫星红外数据和干涉雷�甼数据应用处理技术开展了系列关键技术研究,通过电磁卫星数据处理方法、卫星红外综合分析方法以及高精度InSAR形变监测技术方法等研究,获得了电�偕层背景特征及其时间、空间的演化特征,建立了地震电�偕层�孥合模型,拓展了地震观测、预测技术方法,促进了地震空间对地观测应用。项目研究成果直接推进了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立项进程,并支�扇了高分重大专项地震遥感监测与应急应用示范工程。11th Seminar: Earthquakes Early Warning from Space (INFN)
Directors: R. BATTISTON - S. XUHUI子午工程国家验收会议顺利举行 | Manned Space Program's Meridian Project Operational (NSSC)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践行创先争优理念 树立行业模范先锋 (2012-10-26)
在地震预测研究所修购项目的支持下,地震电磁研究室已购买了一些电磁仪器架设在华北及川滇地区,从而对其上空电离层进行观测,为开展西北地区的监测及建设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地面校验场的需要,26-28日同志们对兰州的玉门关台、敦煌台、安西台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其架设仪器的可行性。9月29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同志们距离卫星发射点1.5km处观看了火箭从合拢状态到发射升空的全过程。下午,同志们参观了卫星发射基地历史纪念馆,聆听学习了我国空间探测,特别是火箭技术的整个发展历程;而后参观了卫星组装车间及卫星发射塔,深深感受到我国航天技术的先进性。第九届中国航展:天宫、神舟、火箭、卫星(2012-11-12)
2012年12月4-6日,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在北京召开专家委员会会议,审议和修订《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空间活动发展规划(2011-2020)》,来自孟加拉、中国、印度尼西亚、伊朗、蒙古、巴基斯坦、秘鲁、泰国、土耳其9个成员国的专家参加会议,我国来自国土资源部、民政部、地震局以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专家出席会议。预测所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应用实验室陈立泽博士向专家会议做了题为"地震遥感应用模型研究及其在APSCO成员国应用示范"的项目建议,旨在综合利用中国和全球多种卫星资源、地震构造遥感调查、红外遥感前兆信息识别、卫星电磁和GPS地壳运动合作研究成果,在开展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开展联合示范检验。该建议得到了与会各成员国专家的一致好评并被纳入APSCO优先资助计划。* UN-SPIDER supports APSCO Training course on Earthquake Monitoring
这是预测所提出的项目再次被纳入APSCO的有限项目资助计划。此前,预测所张学民研究员提出的项目建议"基于地基电离层监测地震电离层前兆特征研究"在整合各成员国有关建议后,已经于2012年6月25-28日的专家委员会会议上通过立项评审,目前正在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The 1st Expert Group Meeting on the project of Research on Determining Precursor Ionospheric Signatures of Earthquakes by Ground based Ionospheric Sounding was conducted in June 2012. To determine the viability of the Feasibility Study Report, the 2nd Expert Group Meeting is planned from 19 to 21 March 2013 at APSCO Headquarters, Beijing, China.* 中国の宇宙開発事情(その7)APSCO(中国科学技術月報 第77号)
2013年3月21~22日,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在北京组织召开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专题会。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一司,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宇航部,五院科研生产部、总体部、东方红卫星公司、503所、510所,八院805所,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高能物理所,电子科技集团22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湖北省地震局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及专家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地震局科技司王春华处长主持。国产民用陆地观测卫星发展及展望(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应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以下简称奥地利空间所)Werner Magnes博士的邀请,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太阳系探测研究室王劲东、周斌和程炳钧一行三人于六月下旬赴奥就电磁监测试验卫星高精度磁强计等相关问题开展技术合作和交流访问。中意签署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合作谅解备忘录(国家航天局)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aster Risk 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23/10/2013 - 25/10/2013
9月25日下午,国家航天局局长马兴瑞会见了意大利空间局局长萨吉赛,双方就中意间的航天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会后,双方签署了《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意大利空间局关于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马兴瑞说,自从2011年11月中意两国航天局正式签署了关于空间合作的协定以来,双方进行了多次沟通和交流。希望双方能在该协定框架下,在对地观测、发射和空间运输、空间科学和探测等领域积极合作,推动中意航天领域的合作。
在谈到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时,马兴瑞表示,希望中意双方在签署谅解备忘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沟通,积极落实有关内容,明确后续工作计划,确保电磁卫星项目能按计划顺利执行。
萨吉赛称,近年来中意两国间的合作卓有成效,电磁星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两国航天合作迈向了新的高度,意方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与中方的交流合作。
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见。
* Italia e Cina insieme per monitorare le attività sismiche dallo spazio (ASI) | 中意两国关于利用空间技术开展地震前兆研究和监测的合作项目 (Italia in Cina)
第三届全球华人空间天气大会
Ten-years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in seismic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technology Xuhui Shen, Hui Wang
专题2.4:电离层——刘瑞源、史建魁、刘立波、刘正彦、张东和 (目前注册 29人)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工程一司领导专家来学院考察
专题5.4:防灾减灾,召集人:吴耀平、刘四清、乐贵明、刘连光、方涵先(目前注册 2人)
2 申旭辉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地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
11月1日,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工程一司副司长李歌、调研员王程,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国际合作司)巡视员栾毅、处长王春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申旭辉、地壳应力研究所研究员王兰炜等领导专家一行来学院实地考察电磁监测地震试验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条件及场地。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在学院院长薄景山教授、副院长石峰教授陪同下,李歌副司长一行到学院北校区实验楼进行现场考察。薄景山院长向各位专家介绍了学院北校区整体规划和电磁监测地震试验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场地选址构想。专家们就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系统及应用系统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学科建设等有关问题与学院领导深入交换了意见,并就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下一步工作初步达成一致意见。
电磁监测地震试验卫星主要用于研发地震电磁电离层前兆信息提取方法、研究地震电磁电离层信息特征及机理、检验卫星电磁电离层信息的预测效能、探索大震短临预测新方法、研究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效应。电磁监测地震试验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已确定在学院建设。
2013年11月18日-11月20日,“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主办。来自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地壳工程中心、地震台网中心、武汉地震研究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大学、航天八院、航天东方红卫星公司、航天503所、上海天文台等多个单位的80余位专家参加了会议。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大总体启动会顺利召开
2013年12月26日,中国地震局在北京组织召开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大总体启动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科学院、总装司令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和专家出席会议。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国防科工局副局长胡亚枫分别作重要讲话,对卫星工程实施做出部署。会议由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主持。预测所任金卫所长、孙雄书记参加会议。
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一司田玉龙司长宣读工程立项批复,陈建民局长任工程总指挥,赵和平副局长任工程副总指挥;我所任金卫所长担任应用系统总指挥。会议播放了卫星工程宣传片,听取了工程研制总要求和工程大总体技术方案汇报。相关部门领导做了表态承诺。国防科工局胡亚枫副局长就工程实施和工程管理做了重要指示。
陈建民局长代表中国地震局对前期支持、参与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立项工作的单位表示感谢,指出要从三个方面来组织实施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第一,充分认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是推进防震减灾科技创新重要举措的意义;第二,落实"两总"责任制,认真抓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组织实施;第三,认真履行卫星主用户职责,为项目实施提供坚实保障。最后,陈建民局长发布动员令,宣布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正式启动。
预测所申旭辉研究员代表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大总体汇报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研制总要求,详细介绍了工程目标、建设内容、参加单位任务分工及工程评价指标等。
预测所作为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建设牵头单位,将联合地壳所、防灾学校、甘肃局等相关单位,完成卫星数据接收处理中心、三频信标台站勘选建设、比测校验场勘选建设及软硬件招投标等工作。
China's first test satellite for detecting electromagnetic anomalies from space will launch in 2016 in a move that is aimed at improving the country's earthquake monitoring network and moving its seismological science forward.Studiare i terremoti dallo spazio: dall’ASI due milioni al Dipartimento di Fisica e al centro TIFPA/INFN di Trento (ASI)
Yuan Shigeng, project manager for the satellite, said the polar-orbiting device will carry eight payloads, including a search-oil magnetometer, electric field detector, energetic particle sensors designed by China and Italy, and a Langmiur probe and plasma analyzer.
The satellite will collect and transmit data on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in the Earth's ionosphere at altitudes of 507 km.
* 2014-04-07 中国、地震観測衛星打ち上げを計画 (Spaceref)
Terremoti e disastri naturali: una collaborazione tra Italia e Cina per la realizzazione di sofisticate apparecchiature per il monitoraggio sismico da installare sul satellite cinese CSES che sarà messo in orbita nel 2016. Trento si occuperà del coordinamento dell’intero progetto. Battiston: «Un’opportunità per la ricerca spaziale trentina nel contesto di una collaborazione internazionale strategica».* INFN release | Unitin | Researchitaly
Recent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n Multi-parameters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in Earthquake Monitoring in China卫星监测地震,预知地球“动静” ― 专访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申旭辉研究员(航天期刊網)
Xuhui Shen, Xuemin Zhang, Shunying Hong, Feng Jing, and Shufan Zhao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1st Electromagnetism Satellite Mission in China
Xuhui Shen, Lanwei Wang, Xuemin Zhang, and Shigeng Yuan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基于CAST小卫星平台,太阳同步圆轨道,轨道高度约500km。星上搭载高精度磁强计、感应式磁力仪、三分量电场仪、LANGMUIR探针、等离子体分析仪、GNSS掩星接收机、三频信标发射机和高能粒子探测器共8种有效载荷,目前电磁卫星工程进展顺利。作为我国地球物理遥感卫星的第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计划2016年发射。卫星在轨期间,可以提供全球地震观测能力,能使地震资料积累提高二三十倍,建成我国立体观测体系中第一个电磁立体观测系统。同时可以利用该卫星资料制作我国第一张自主的全球地磁图;可以构建我国第一个自主的全球电离层模型,对通信、导航、空间天气预警、地球物理勘探等战略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CDSM团队到访空间中心开展合作交流(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3年正式立项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旨在建立一个监测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磁波、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量的空间试验平台,为探索地震前兆信息、空间环境监测预报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服务。作为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的主载荷之一,高精度磁强计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太阳系探测研究室负责研制。* China Seismo-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 | Coupled Dark State Magnetometer (IWF) | CDSM - A New Scalar Magnetometer (ESA)
为满足用户对在轨测量准确度的要求,高精度磁强计内置了由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研制的CDSM校准装置,利用相干布居囚禁原理提供准确的地磁场标量测量值。2014年5月5日—14日,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CDSM团队应邀访问空间中心,开展高精度磁强计CDSM部件电性件的交付验收工作。此次到访的团队成员包括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Werner Magnes博士、Andreas Pollinger博士以及格拉茨技术大学的Michaela Ellmeier女士。
Livio Conti Instrumentation and analysis strategies to search for particle precipitation from space2014 Dragon 3 Mid-term Results Symposium
Seismic Anomalies Detection预测所中俄国际合作专项“地震空间电磁异常及传播模型合作研究”在京启动
Detecting Anomalies from Satellite and Ground Based Electromagnetic Data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Approaches
Yaxin Bi, Terry Anderson, Guoze Zhao
Analysis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Anomalies in the Aftershock Period For the Lushan 7.0 Earthquake Using the Wavelet Maxima Method
Guoze Zhao, Bing Han, Yaxin Bi, Lifeng Wang, Ji Tang, Yuanzhi Cheng
中俄国际合作专项“地震空间电磁异常及传播模型合作研究”执行年限为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项目总经费176万元。俄方合作单位为俄罗斯科学院地磁场、电离层与电波传播研究所。陈建民局长会见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庄国京一行
庄国京总工代表航天科技集团,感谢多年来地震系统干部职工对航天科技的支持和理解,肯定了同地震部门合作取得的成绩,希望今后进一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共同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驻意大利大使李瑞宇出席中意航天局长会晤
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国际合作司)司长胡春峰、巡视员栾毅、发展与财务司司长高荣胜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总设计师)江帆、宇航部、五院的有关人员参加了座谈活动。座谈会后,双方就进一步加强合作,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交流。
7月21日,工信部副部长、国家航天局长许达哲在罗马会见意教育、大学与科研部长贾尼尼和空间局长巴蒂斯通,就双边航天科技与产业合作举行会谈。李瑞宇大使陪同出席会见。* Italia e Cina, cooperazione per lo spazio | UN SATELLITE PER LO STUDIO DI POSSIBILI PRECURSORI DI FENOMENI SISMICI (ET 2014)
双方回顾了地震电磁卫星、合作绘制月球图等航天合作项目的进展情况,讨论了空间科学、对地观测、深空探索、火箭技术和载人航天等领域的合作前景,就建立新的合作机制和开拓新的合作内容达成一致。
双方还就加强核技术与信息通讯技术合作等议题交换意见。
?学民??:?学民,女,1969年12月出生,?族。2005年研究生(博士)??于中国地?大学地球科学与?源学院。?任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研究?。我国将在2016年発射監測地震的試験衛星(航天期刊網)
申旭辉,中国地震卫星计划实施专家组负责人,国家对地观测领域国际合作专家组成员,主持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遥感地震监测与应急应用示范工程”等多个重点项目。本文节选自2014年《卫星应用》杂志对申旭辉研究员的专访。空間科学学報 2014年34卷5期
The Experimental Satellite on Electromagnetism Monitoring Shen Xuhui衛星預報地震 美愿能否実現?(中国航天科技集団公司)
据我国地震卫星计划实施专家组负责人申旭辉介绍,我国将在2016年发射首颗地震卫星——电磁监测试验卫星。该卫星采用CAST小卫星平台,运行在太阳同步圆轨道,轨道高度约500千米。我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将获取全球低频电磁场和电离层等离子体及高能粒子观测数据,研究与地震相关的电离层变化现象,总结地震电离层前兆特征,探索地震电离层耦合机理和地震预测方法,为空间科学、电波科学以及地球物理研究等提供数据信息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局领导专家来预测所开展卫星应急服务的调研交流
为了统筹规划天地一体化资源,建立多部门联合的高效应急工作机制,2014年9月19日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一司领导和航天遥感论证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航天五院503所的专家来地震预测研究所进行应急卫星服务调研与指导。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侯副司长、延处长、李副处长和尤捷、预测所科研处戴娅琼、王晓青研究员、窦爱霞副研究员参加了调研交流会。Space Science Activities in China---CN-COSPAR Annual Report 2012-2014
The Experimental Satellite on Electromagnetism Monitoring1st CSES Satellite Workshop
The Secretary was informed of a proposal entitled “Integrated Precursor Distinguish in Multi-Geophysical Fields around Global Earthquake Events with Magnitude larger than 7 in Recent 10 Years (Group Leader Bao Weimin, China; Co. Group - Leader Dr J. M. Contant, France).关于征求行业标准《卫星电磁观测测项分类与代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1.《卫星电磁观测测项分类与代码》(征求意见稿)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n pre-earthquake processes (JpGU2015)
2.《卫星电磁观测测项分类与代码》编制说明
3. 征求意见表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case study by using Multi-parameters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in ChinaIWEP2 (Chiba univ.)
XUHUI, Shen; WANG, Lanwei; YUAN, Shigeng; ZHANG, Xuemin
Xuhui Shen et al., Retrospection of the Space EQ Precursors and Reinspecting of the Route line of EQ Observation from Space after 7yrs from 2008 Wenchuan Great Event (invited)5 new international teams selected for 2015
* IWEP2開催報告 (EPSJ Newsletter Vol.1)
Validation of Lithosphere-Atmosphere-Ionosphere-Magnetosphere Coupling (LAIMC)光电院对地观测部参加地震局电磁卫星数据质量研讨会
为了配合“电磁监测卫星技术应用”主题活动,地壳所老科协组织参观卫星基地。三十多位老同志由我所离退休干部处刘莉处长带队于2015年6月16日参观了位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卫星基地的卫星展览馆。北京大学黄清华教授来兰州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7月25日上午,应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谌文武教授和张帆宇副教授邀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地球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黄清华博士来兰州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地震电磁机理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谌文武教授主持。34th International Cosmic Ray Conference
The High Energy Particle Detector on board the CSES China Seismo-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 [pdf]对地观测技术发展动态-第三期 | 专题二:国内外地震电磁卫星简介
Roberta Sparvoli for the CSES/HEPD collaboration
An Electric Field Detector for high-performance measurements of the electric field in the ionosphere [pdf]
D. Badoni, G. Masciantonio, P. Cipollone, G. Vannaroni, P. Diego, R. Ammendola, V. A. Belyaev, O. Simonelli for CSES-LIMADOU Collaboration
自身的电磁卫星计划:继俄罗斯、法国、美国、乌克兰先后发射专用的地震电磁卫星之后,俄罗斯、乌克兰和美国已经启动其后续卫星计划,日本、欧空局等也正在酝酿其相应的地震电磁卫星计划。我国也计划于2017年发射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Preliminary proposal of scientific data verification in CSES mission
Lan-wei Wang, Xu-hui Shen, Yu Zhang, Rui Yan2016年地震与火山电磁国际会议筹备会圆满落幕
* 地壳所牵头“十三五”雷达卫星应用关键技术预研工作正式启动
2015年9月10-17日,应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王兰民所长邀请,国际地震与火山电磁方法委员会(EMSEV-IUGG主席、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克莱蒙费朗地球物理观象台实验室负责人雅克.兹特劳尼克(J.Zlotnicki)教授和其助手保罗.伊沃托(P.Yvetot)工程师,EMSEV-IUGG秘书、日本东海大学海洋研究与发展研究所地震预报研究中心长尾.年恭教授(T.Nagao),EMSEV-IUGG常委,台湾中央大学地球空间科学研究所刘正彦教授,北京大学黄清华教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申旭辉研究员等一行7人访问了兰州地震研究所,开展了多项交流访问活动。Collaborative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yacheslav V. Argunov, Yu.G. Shafer Institute of Cosmophysical Research and Aeronomy SB RAS, Russia国际宇航科学院地震前兆综合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地壳所召开
Ionospheric Response to Earthquakes According to Observations of Thunderstorm Signals Variations
Zengyan Liu,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Anomalies and Disturbances in the Ionospheric Total Electron Content Associated with Large Earthquakes
Sergey Pulinets,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Russia
Verification of the Lithosphere-Atmosphere-Ionosphere Coupling (LAIC) Model by the Precursors Studies for the Nepal Disastrous Earthquakes
L.B. Vanina-Dart, “The Seeing Ear “ LTD, Uk; Space Research Institute (IKI RAN), Russia
Interactions Between Tropical Cyclones, Earthquakes and the Ionosphere
2015年9月22日,国际宇航科学院(International Astronauts Academy)“近10年来全球7级以上地震多物理场前兆综合识别(on Integrated Precursor Distinguish in Multi-Geophysical Fields around Global Earthquake Events with Magnitude larger than 7 in Recent 10 Years)”项目启动会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召开。该项目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震预测研究所专家共同提出,并于今年3月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宇航科学院春季年会上获得批准立项,旨在通过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对最近10年来全球7级地震空间信息前兆的统计分析,研究获得电离层、电磁场、重力场、红外辐射场以及地壳形变场等等时空变化特征,给出地震空间信息前兆的可靠性评价结果,并提出全球虚拟地球物理遥感观测卫星星座的建议。中国地震局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5年9月24日,中国地震局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北京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雷凡培出席签字仪式并讲话,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主持签字仪式,中国地震局副局长牛之俊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洁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电磁卫星科学任务运行管理基础平台软件开发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 中国が衛星地震観測システムを構築
项目编号:15CNIC038037-183 项目名称:电磁卫星科学任务运行管理基础平台软件开发项目关于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的通知
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围绕地震、防灾减灾、国土、测绘、海洋等行业对地球物理环境变化监测需求,发展电磁监测与重力梯度测量等技术,形成地球物理场探测能力,服务地震预报研究、全球大地基准框架建立等应用。电磁卫星科学任务运行管理基础平台采购公告
项目名称:电磁卫星科学任务运行管理基础平台 项目编号:GC-HG151091Cooperation on High Precision Magnetometer for CSES
Coordinator: National Space Science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talia e Cina insieme per CSES | ASI makes “Space” with China
Participants: Space Research Institute, Austria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Experimental Physics, Graz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 strumentazione della missione della CNSA, che porterà in orbita nel 2017 anche lo strumento italiano Limadou, viene testata nella camera al plasma dell’Inaf/Iaps a Roma
LIMADOU: Payload Italiano del satellite CSES (INFN)
未来几年内,L-SAR卫星与高轨SAR卫星将逐步立项,将在地震监测与地震应急中发挥优势,电磁监测02星的论证工作也将提上日程。随着多种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完善,如可见光遥感、雷达遥感、红外遥感、电磁卫星、重力卫星、GPS及北斗导航技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将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Wang Yi Holds Talks with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aolo Gentiloni of Italy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China stands ready to maintain the momentum of high-level mutual visits with Italy, duly coordinate and formulate a new Three-Year Action Plan and expand wider space for cooperation.我局被中国地震局国际合作司授予2015年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成果优秀奖(甘肃省地震局)
* Italia-Cina incontro alla Farnesina (ASI)
2015年共办理外事接待8个团组14人次,包括邀请韩国首尔大学金瑛姬副教授,执行我所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青藏高原东北缘深部地球动力学机制及大震孕育背景研究”项目;邀请法国宇宙科学院简·兹特劳尼克教授等二人和日本东海大学长尾·年恭教授以及台湾“中央”大学刘正彦教授对我所负责的“中国大陆地电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研究”项目进行指导;执行国家外专局项目“地震和降雨耦合作用下黄土边坡失稳机理与预防方法”,邀请了美国肯塔基地质调查局王振明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王刚副教授来华进行短期合作研究。接待顺访专家加拿大埃尔伯塔大学马丁·昂斯沃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麦克·奥斯肯副教授等二人;台湾大学胡植庆教授等三人;美国普渡大学露西·弗莱施博士等二人。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工程例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地震局)
2016年6月23日,中国地震局电磁卫星工程总指挥办公室在北京组织召开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工程例会。大数据与地震前兆研究研討会(中国大数据应用大会)
空间中心建立中国区域高分辨率电离层数据同化模型
电离层数据同化是指将零散分布的电离层多源观测数据融合到背景模式当中,使背景场与观测值相互匹配,从而建立既包含内在物理过程,又反映真实观测的电离层模型的重要方法。数据同化可以有效弥补观测的时空局限和背景模型的精度偏差,是电离层空间天气现报预报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环境研究预报室阿尔察、刘四清、黄文耿等研究人员综合利用地基GNSS数据和天基COSMIC掩星观测数据,使用国际参考电离层IRI作为背景场,采用卡尔曼滤波、三维变分等同化方法,针对中国及周边区域构建了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和三维电子密度高精度高分辨率数据同化模型。其中,电离层TEC地图的时空分辨率可达1o×1o×5分钟,电子密度分布的时空分辨率可达到2o×2o×50km×5 分钟。同化结果分别与实测GPS TEC、电离层测高仪数据、其他国际机构(如CODE、MIT Madrigal Database)的TEC产品、犹他州立大学的全球电离层观测同化模型(GAIM)等分别进行了对比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精度较高,算法合理可行,可为电离层空间天气现报预报,卫星导航、雷达成像等空间环境应用提供精确有效的电离层信息,具有较为重要的科学和工程意义。
以上研究工作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的学术期刊Space Weather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上。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高能粒子探测器邵芸研究员出席第二届中美民用航天对话并作报告
2016年10月20日至21日,应美国国务院邀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天空地协同遥感监测精准应急服务体系构建与示范”项目负责人邵芸研究员前往美国华盛顿出席了“第二届中美民用航天对话”。此次对话会议由我国国家航天局田玉龙总工和美国国务院副助理国务卿Jonathan Margolis共同主持,美国宇航局Charles Bolden局长,美国国务院空间和先进技术办公室主任Ken Hodgkins等共计45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就民用航天与卫星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对话与讨论。地空学院黄清华教授获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一等奖
邵芸研究员作题为“全球地质灾害监测卫星应用”的报告,重点介绍了地质灾害监测卫星应用的现状和趋势,我国在该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和相关卫星计划。自2008年起,Charter为世界范围内20余次自然灾害提供了我国自主卫星数据服务140余景,响应了3次美国自然灾害请求。中国正在研制地震电磁探测试验卫星,用于获取全球电磁场、等离子体和高能粒子的观测数据,识别大地震发生前产生的电磁、电离层和高能粒子异常,探索大地震短期预报的方法。中国自主研制的高分3号合成孔径雷达卫星(SAR)性能先进,工作模式多样,特别是可以获取1米的高分辨率雷达图像和8米的全极化雷达图像。邵芸研究员介绍了利用高分3号开展贵州滑坡监测的结果,显示了在探测滑坡静态信息和监测滑坡的动态变化规律方面很强的应用能力,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还介绍了同震形变监测和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在中国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地质灾害中的综合运用,比常规InSAR对相干性的依赖性更小,更精确地监测了地壳形变的多尺度变化。
此外,结合全球地质灾害监测卫星应用的现状,邵芸研究员就中美地质灾害合作研究提出了4点建议,包括:(1)在Charter组织的框架下,就自然灾害的监测开展深化合作,建立数据共享的绿色通道,提供定制化的数据共享;(2)在AOGEOSS和AmeriGEOSS的大平台下,开展自然灾害应急服务,倡导推动灾害机理科学研究计划,成立科学家小组,开展大学合作交流计划;(3)开展地震预报,包括电离层异常,震前形变监测方法等重大科学问题合作研究,成立科学家小组,启动科研机构、大学合作研究与交流计划;(4)基于中国高分三号SAR卫星数据和未来的电磁卫星数据开展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预警、灾情快速监测与应急服务。
Jonathan Margolis副助理国务卿和美国地质调查局陆地遥感计划负责人Timothy Newman对中国在全球地质灾害监测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对邵芸研究员提出的建议予以了积极响应,并期望借重点研发项目的“东风”与遥感地球所开展进一步合作。
* The Second Meeting of the U.S.-China Space Dialogue
2016年10月16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6年度理事扩大会议暨颁奖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主席陈颙院士致辞。卫星地震观测技术与应用2016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2016-12-6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黄清华教授因其在地球电磁学和地震物理学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2016年度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一等奖,成为本年度唯一获此殊荣者,也是自2012年设立该奖项以来第3位获一等奖的个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陈晓非院士为黄清华教授颁发了获奖证书。
2016年11月26-29日,由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省地震局承办的“卫星地震观测技术与应用2016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各省地震局、直属单位、研究所和高校53个单位的180余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广东省地震局黄剑涛局长、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熊道慧处长、唐毅处长等出席会议。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与航天科技集团就构建天地一体化地震监测网络交流
开幕式上,黄剑涛局长致欢迎词,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广东省地震监测研究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其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现状。熊道慧处长和唐毅处长代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对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并期待十三五期间,专业委员会能够继续积极作为,为推进卫星地震应用系统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主任申旭辉研究员介绍了专业委员会换届情况,提出了下一步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设想,并简要介绍了十三五期间卫星地震应用主要任务。
会议特别邀请了中南大学吴立新教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董臻教授、地壳应力研究所王兰炜研究员、张景发研究员、地震预测研究所孙汉荣研究员分别介绍了红外遥感、InSAR技术、电磁卫星、应急遥感和GNSS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会议共交流报告50个,与会专家围绕InSAR、GPS观测地壳形变、电磁卫星载荷分析和数据处理、红外遥感地震监测、综合遥感应用等各个方面介绍了目前卫星地震立体观测技术应用取得的进展情况,并对已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本次学术研讨会推动了卫星地震应用的发展,取得了圆满成功。
研讨会前,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召开了工作会议,完成了专业委员会换届工作,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余书明副司长、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单新建副所长、湖北省地震局吴云副局长、北京大学曾琪明教授、中南大学吴立新教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余涛研究员、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袁仕耿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王晓青研究员和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当选新一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表 | 图解:《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12月21日,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会见来访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副总指挥庄国京。双方围绕构建天地一体化的地震监测网络进行座谈交流。中国地震局副局长、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副总指挥赵和平参加会见。
郑国光代表中国地震局对国防科工局、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首颗地球物理类卫星,载荷多、精度高,能够发挥其空间对地观测“大动态、宽视角、全天候”的优势,弥补地面观测的不足,推进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拓展探索地震监测预测新途径,对实现地震现代化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他希望,在卫星工程建设攻坚阶段,各有关方面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统筹规划,扎实推进,狠抓质量,确保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明年按时发射;同时,要秉持开放的心态,充分借鉴国内外同行的经验,提高卫星应用效益,把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打造成开放合作和地震科技创新的品牌。
庄国京表示,卫星工程团队在地震局、国防科工局等有关方面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发挥协同创新精神突破平台复杂、载荷研发难度大等一系列挑战,取得了重要进展,研发团队将按照工程两总的部署,加快研发进度、严把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还介绍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进展情况。
中国地震局办公室、发财司、科技司、监测司和地壳应力研究所领导,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总设计师江帆,东方红卫星公司有关同志会见时在座。
Studies on earthquake precursors in China: A review for recent 50 years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副总设计师申旭辉在介绍情况。本报记者 杜 芳摄
为掌握地震动态,我们的祖先张衡曾经发明了世界上首台地动仪。如今,研究地震科学的又一“神器”即将横空出世。1月17日,《经济日报》记者从全国地震局长会议上了解到,首颗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将于今年发射、投入使用。届时,我国将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能力,也是唯一拥有在轨运行的多载荷、高精度地震监测试验卫星的国家。
关于地震能否预报,科学界一直存在争论。我国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曾经表示,对地震预报应该持有审慎乐观的态度。许多科学家相信,经过不懈努力,加快科学探索的征途,地震预报有可能在未来实现。
地震预报究竟难在哪里?为什么如此先进的现代科学无法破译其中奥秘?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副总设计师申旭辉告诉记者,摆在科学家面前有3座大山:首先,地震事例太少,不足以帮助科学家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和方法体系。“比如七级地震在中国每3年才能遇到2次,这样的数据连统计分析都不够。”申旭辉说。其次,地震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受到很多制约。地震发生在地下,科学家们很难实地查看怎么回事。而地面上的探测站点分散,很难把全球的地球物理场搞清楚。此外,地震研究的基本理论起源于早期的牛顿物理学,如今物理学发展很快,地震研究迫切需要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
如何跨越这三座大山?“无非上天入地。”申旭辉说,“地震是地壳运动,会切割磁力线,造成磁力线的扭曲,我们可以通过卫星捕捉这些信号,跟踪地震前兆”。
通过发射卫星,跳出地球看地震,将突破许多地震研究的限制。“在地面上,地震台网不能完全覆盖所有地区,面积广阔的海洋我们也观测不到。但卫星上天后,就可以不受自然环境的约束,对全疆域实时观测。而且,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作用力对于板块运动及地震研究都有帮助,跳出地球看地震,可以借鉴现代物理学和空间科学的成果促进地震科学的发展。”申旭辉说。
据悉,将要发射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是我国立体地震观测体系首个天基平台。它将发挥空间对地观测的大动态、宽视角、全天候特点,获取全球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观测数据,研究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效应。它可以对中国及其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进一步推进我国立体地震观测体系建设,开辟探索地震监测预测新途径。同时,卫星还能为航空航天、导航通讯等领域提供空间电磁环境监测服务。
能够观测全球,统计研究全球地震的前兆变化特征,对于地震研究者来说,是一件非常兴奋的事情。“这样一来,十年间,就可以拿到上百个七级地震的数据,可以总结很多经验教训,卫星观测可以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地震震例。”申旭辉说。
在电磁监测卫星家族里,张衡一号并不孤独,之前已有俄罗斯、法国、美国等国家发射过同类卫星。“对于地震研究而言,指望一两颗星远远不够。”申旭辉说。张衡一号被寄予厚望,其设计指标和载荷配置均超过国外同类卫星,采用通用小卫星平台,搭载感应式磁力仪、高精度磁强计等8种载荷。该卫星由中国地震局、航天科技集团等所属的几十家单位参与攻关研制。工程实施3年多来,参研单位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保持寿命,类似卫星的轨道高度一般在六七百公里,但考虑到这颗卫星要接收地震电磁波,而电磁波传播过程是衰减的,为更好地接收信号,我们把轨道降低到500公里。而且,我们希望时间优先,将卫星的周期设置为5天。这些都是为张衡一号量身定做的特殊处理。”申旭辉说。
地震预报非常难,但是,地震人一直在努力。为确保更好地发挥卫星效益,中国地震局会同国防科工局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组建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国际科学家委员会,广泛吸收国际一流专家参与,为卫星的研发建造、应用服务提供科学和工程咨询,确保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研发和应用的国际水准。
* 张衡一号:跳出地球看地震 | “张衡一号”到底有多厉害
Fuqiong Huang, Mei Li, Yuchuan Ma, Yanyan Han, Lei Tian, Wei Yan, Xiaofan Li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总师江帆一行调研国家空间中心 2017年02月21日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 Beijing 100045, China
2017年1月17日,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总师江帆研究员, 工程副总师申旭辉研究员,应用系统总师王兰炜研究员及卫星系统总师总指挥袁仕耿研究员等一行六人调研国家空间中心,受到国家空间中心副主任王赤研究员的热烈欢迎,科技处处长及空间环境探测室、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人员陪同调研工作。地壳应力研究所所领导一行调研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2017-2-23
江帆一行听取了载荷承研部门对朗缪尔探针、等离子体分析仪及高精度磁强计正样产品的研制工作汇报,并听取了天气室王劲东研究员作的CPT量子磁力仪研制汇报。汇报结束后,江帆一行参观了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科学卫星工程展览及空间科学任务大厅,低能粒子定标设备,中高能电子定标设备及高精度磁强计互扰定标装置等条件保障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在参观天气室怀柔试验室过程中,调研组饶有兴趣的了解了该研究室近年来在磁场探测载荷方面的研制情况,并现场观摩了CPT量子磁力仪在地磁场环境下自动锁定及全向性磁场探测工作情况,对研究室研制能力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作为我国立体地震观测体系的第一个天基探测平台,能够通过获取全球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观测数据,开展电离层动态监测及受地震影响的科学研究。目前,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已进入整星测试阶段,将于2017年后半年择机发射,届时我国将成为唯一拥有在轨运行的多载荷、高精度地震监测试验卫星的国家。国家空间中心项目组成员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并希望能够为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后续系列卫星的研制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进一步落实局党组相关要求,全面落实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实施和应用系统建设,提前筹划卫星在轨运行与后续发展工作,2017年2月20日下午,地壳应力研究所谢富仁所长、陈虹副所长、申旭辉总工程师一行赴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杨军主任、张鹏副主任等进行交流研讨。地壳应力研究所科技处、人事处、八室、九室、十室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科技处、卫星工程办公室、空间天气室等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共同参与了交流活动。地壳所提前部署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在轨交叉检验计划 2017-03-29
谢富仁所长和杨军主任先后致辞,共同期望在两局合作框架下,围绕电磁卫星和风云卫星计划推进,全面加强两个单位在卫星规划、技术研发、工程推进、数据共享和科学应用等方面的合作和协作。交流期间,申旭辉总工程师介绍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进展和02卫星论证工作进展;卫星气象中心陆风处长和张效信处长分别介绍了风云气象卫星发展概况和空间天气业务发展及对地震卫星的需求。双方围绕卫星项目人才队伍、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卫星数据共享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交流。
经过会谈,双方在如下方面达成具体合作意向:一是充分利用卫星气象中心成熟的人才团队和技术、管理经验,做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数据处理系统研发和在轨测试工作;二是按照中国地震局党组的统筹安排,联合开展电磁监测02卫星论证和后续卫星规划等相关工作;三是尽快组织联合团队,针对我国西部和海域地区地震监测能力建设需要,充分利用风云卫星系列数据、现有在轨欧空局SWARM电磁卫星星座数据和即将发射的我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数据,合作搭建天基地震监测平台,推进全疆域地震监测能力建设。
谢富仁所长一行还参观了气象卫星运控大厅和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作为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第一个专用的天基平台和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首发星,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将于2017年8月中旬发射入轨。为保证电磁卫星科学数据质量,在充分考虑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数据特殊性基础上,地壳所专题部署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数据在轨交叉检验和国际联测方案论证工作,初步提出利用欧洲空间局SWARM电磁卫星星座和国际非相干散射雷达资源,开展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在轨数据质量评价工作。航天科技五院总体部我国首个卷筒式伸展机构将问世 2017/03/31
为具体落实电磁卫星在轨交叉检验方案,2017年3月14-18日,申旭辉总工程师和中电集团22所吴健所长等应邀访问英国剑桥,参加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组织(EISCAT)第二十届科学委员会会议,与欧洲科学家就电磁监测试验卫星与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网开展国际联测和交叉检验工作进行初次协商。会议期间,双方各自介绍了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和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网基本情况和工作计划,就利用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网进行电磁卫星在轨数据交叉检验合作开展了深入交流并达成一致,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网科学委员会主席乌力奇·托马斯(Ulich Thomas)教授表示:EISCAT将利用其一切资源和可能,为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提供在轨交叉检验能力,并建议在后续加强联系,尽快制定详细的合作工作计划。
2017年3月19-26日, 王桥博士、杨艳艳博士赴加拿大班夫(Banff)参加第四届SWARM卫星科学大会,系统学习了SWARM数据质量评价方法和科学数据使用,并与SWARM磁场探测仪的两位载荷负责人学习了磁场数据校正和检验和核心算法。会议期间,王桥博士、杨艳艳博士重点与欧空局SWARM卫星星座项目主任伦恩·佛罗伯格哈根(Rune Floberghagen)博士就充分利用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和SWARM同时在轨机会,开展数据在轨交叉校验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还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Haystack观象台的张顺荣教授就利用其非相干散射雷达进行电磁卫星数据在轨交叉校验合作进行了商讨。
此前,申旭辉总工程师、杨艳艳博士、周新博士还与3月2日参加了由国家航天局组织的中欧双边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合作视频会议,初步建立了与欧洲空间局在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方面的合作平台。
日前,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抓总研制的应用在电磁监测试验卫星上的卷筒式伸展机构,通过整星力学试验,成功完成电爆解锁展开,这标志着我国首个卷筒式伸展机构研制取得阶段性成功。北京大学教授黄清华到测地所交流
据了解,该弹性卷筒是一种薄壁、自储能、螺旋延伸的展开机构,研制难度极大,此前该类弹性卷筒成形技术仅由美国掌握。为打破相关技术垄断,总体部科研人员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经过多方调研论证,产学研联合攻关,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研制的卷筒式伸展机构产品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后续,该部将严格控制卷筒式伸展机构技术状态及验证细节,使卷筒式伸展机构具备出厂状态。同时,积极开发形成系列化产品。
据悉,这是我国直线伸展机构研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至此,我国轻质、大收纳比、直线伸展机构研制能力进一步提升。(张从发)
* STACER伸展变形的一种计算方法(力学学報)
3月31日,应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邀请,北京大学黄清华教授访问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作了题为“同震电磁数值模拟研究”的学术报告。王新安教授应邀参加四川省地震局年中地震趋势会商会,并作《AETA多分量地震监测系统应用研究》专题研究报告(北京大学)
报告首先介绍了广义震电现象,展示了汶川地震时伴随地震波的同震电磁现象,以此引入基于理论地震图算法和动电效应的同震电磁数值模拟,分别介绍了点源及有限断层面源的数值模拟结果,可以观测到清晰的伴随地震波的同震电磁信号及微弱的破裂时的信号。可以利用这些电磁信号进行地震预警、研究介质盐性结构变化。对同震电磁现象的野外电磁观测、数据处理方法及物理解释进行了展望。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就同震电磁数值模拟、野外电磁观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黄清华,主要从事地球内部物理学和地球电磁学研究,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985项目子课题等,发表国际SCI论文30余篇,获得“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等奖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地震学会理事,IUGG(国际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EMSEV(地震与火山电磁研究)工作组成员、理事,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副编辑。
* 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震学会 2017年05月04日
2017年5月12日,四川省地震局在成都召开2017年年中地震趋势会商会,局长吕弋培,副局长雷建成、吕志勇出席会议。四川省地震预报评审委员会委员,各市(州)防震减灾局(办)、局属有关单位负责人和分析预报人员100余人参加会议。按照“开放会商、促进分析预报高效提升”的思路要求,会议还专门邀请了成都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重庆市地震局等专家参加了会商。
* 四川省2017年年中地震趋势会商会在成都召开
Invited Author: M-IS04 [EE]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n pre-earthquake processes
小山 孝一郎 (国立成功プラズマ宇宙科学研究所 台湾)IWEP4 Xuhui Shen (presented by Xuemin Zha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1st CSES Satellite Mission |
中新社北京6月7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7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地震科技创新大会上说,计划在2017年年内发射中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
郑国光说,这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将搭载8个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载荷。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在轨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球物理类观测卫星的国家。
* Satellite to provide data on quakes (Chinadaily) | 全国地震科技创新大会开场视频 | 电磁卫星(中国地震局)中法合作(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电磁研究室)
自2003年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发展之初,就与法国DEMETER卫星中心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钱家栋研究员作为首批地震局派出专家出访法国,与DEMETER卫星签署了卫星数据共享使用协议,之后通过进一步国际航天合作计划,我们逐步获得了DEMETER卫星运行6年期间的全部科学探测数据,为开展卫星数据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室曾先后派出2批次6名科研人员在DEMETER卫星数据中心进行短期访问交流,学习了解了卫星电磁地面应用系统、数据服务系统的基本构成、以及卫星从原始数据到科学数据的处理流程关键技术等,组织多人次参加DEMETER卫星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效推进了中国电磁卫星工程立项、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及电磁卫星数据地震应用研究在中国的迅速发展。目前DEMETER卫星的首席科学家Parrot教授仍在多个项目中与我们保持密切的科研合作,是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专家组成员。第十八届全国科学计算与信息化会议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高能粒子探测器光电倍增管研究牛之俊听取电磁监测卫星(02星)项目进展情况汇报 | 电磁监测02卫星工程论证工作正式启动 | 《电磁监测卫星数据国际合作政策》通过评审
电磁监测02卫星工程是按照《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继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后,规划部署的我国第二颗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也是首颗地球物理场探测业务卫星,计划在2020年发射入轨并与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形成在轨接续能力。此前,中国地震局牛之俊副局长专题听取了电磁监测02卫星工程前期工作进展和论证计划汇报并做重要指示。7th Swarm Data Quality Workshop
Xuhui Shen Status of China Earthquake-related Satellite Missions (CSES) mission and data policy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基于红外遥感和电离层信息的地震监测预测技术研究”项目启动
2017年10月18日,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基于红外遥感和电离层信息的地震监测预测技术研究”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评审会在遥感地球所召开。由童庆禧院士、遥感地球所顾行发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单新建研究员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曹晋滨研究员组成的专家组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评审。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Volume 60, Issue 10
该项目是以促进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为目的的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两岸联合资助项目,遥感地球所为项目承担单位,合作方为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刘正彦教授。
会上,遥感地球所孟庆岩研究员作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汇报;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黄建平副研究员作“电离层参量背景场及异常特征提取”课题实施方案汇报;刘正彦教授作“A brief report of earthquake precursor on GIM”报告;张颖博士作地震红外遥感研究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汇报,耿飞硕士作震前甲烷异常研究进展汇报。
评审专家组在听取项目实施方案与进展汇报后,经讨论和审议认为:项目技术方案合理,关键技术明确,解决途径可行,考核指标符合要求。同时,评审专家对项目实施提出建议,对项目深入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项目将基于国内外典型震例,面向我国电磁卫星应用与两岸地震监测需求,引进台方电离层参量震前异常提取成果,合作研究红外亮温、电离层多参量背景场时空演变特征,攻关地震红外亮温、电离层综合多参量区域异常提取方法,开展典型示范试验,为我国自主电磁卫星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 How Beijing and Taipei are teaming up in space to track earthquakes (SCMP)
Electric field computation analysis for the Electric Field Detector (EFD) on board the China Seismic-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 (CSES)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AETA PS断裂带活动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实验在四川雅安启动
P. Diego, I. Bertello, M. Candidi, A. Mura, I. Coco, G. Vannaroni, P. Ubertini, D. Badoni
An electric field penetration model for seismo-ionospheric research
Chen Zhou, Yi Liu, Shufan Zhao, Jing Liu, Xuemin Zhang, Jianping Huang, Xuhui Shen, Binbin Ni, Zhengyu Zhao
11月24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AETA PS断裂带活动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实验启动会在雅安市召开。北京大学副秘书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白志强教授,地震监测预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新安教授,雅安市防震减灾局、雅安市国土资源局、石棉县防震减灾局相关负责人参加启动会。雅安市政府副秘书长魏涛代表市政府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雅安市防震减灾局局长倪林主持。学术前沿|吴立新:地应力遥感的科学问题
* “听诊”大地震颤:跨界融合引领地震监测技术创新 | “天眼”之外还有“地耳”,中国挑战又一世界难题
双方已经在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等方面开展了密切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他希望,双方进一步深化在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等方面的合作,推进地震信息化建设。中国地震局也将积极参与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发起的国家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等重大项目。郑国光还诚挚邀请吴曼青到震苑大讲堂授课。赵和平主持召开张衡一号卫星发射筹备工作会议(中国地震局)
赵和平对筹备工作做出了部署。他要求一是各单位、各部门加强协调配合,按照职责分工,分解任务,责任到人,切实把各项准备工作做细致、做扎实;二是加强与科工局、发射基地的沟通协调,把各项活动安排落实好;三是把新闻宣传和科普工作准备好、安排好;四是做好在轨测试和数据分析研究准备工作。吴燕生到发射场检查张衡一号卫星工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吴燕生对试验队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针对后续工作提出3点要求:一是此次任务意义重大,关系到国际合作任务的完成,同时也关系到后续卫星任务和集团公司在此类高精度探测卫星领域的市场开拓,试验队全体同志要高度重视;二是张衡一号卫星展开机构多、新载荷多、状态新、难度大,大家在发射场阶段要认真工作,充分做好“四查双想”,确保工作不留隐患;三是本型号任务工作时间较长且临近春节,试验队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戒骄戒躁,扎实开展后续工作,确保后续任务圆满成功,为我国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首个天基平台的建设贡献力量。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陆地观测卫星共性应用支撑平台项目启动(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中科院条财局骆淑芳处长宣读了项目批复的通知。与会专家听取了项目副总设计师、遥感地球所周翔研究员关于项目初设方案的汇报。项目将在已有站点设施和资源基础上,完成真实性检验场网布局和改扩建,建成由24个光学卫星真实性检验站、6个电磁卫星比测校验场、6个综合实验场、1个基准与综合实验室以及1个应用共性技术支撑服务系统组成的业务化的国家级应用支撑体系。建设架构开放、信息集成共享、服务可定制的技术研发支撑能力与共性技术试验系统,实现6类真实性数据采集,提供95种共性关键技术及16种共性产品模型算法的共享与检验评价服务,形成全国性、多尺度、全流程检验服务能力。法国大使馆科技专员一行参观地壳所(地震局)
会议宣布成立项目用户委员会,由国土、环境、减灾、测绘、地震、农业、林业、气象、海洋等卫星应用主要行业、区域单位的用户和专家组成,实现与用户需求有效对接和技术方向把关。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方洪宾研究员作为主任委员讲话。会上还举行了部分协作单位合同签约仪式、真实性检验站点授牌仪式。
* 陆地观测卫星共性应用支撑平台项目启动(科学網) | 国产卫星共性应用自给率将超70%(人民網)
2018年1月24日,法国大使馆科技专员Sophie de Bentzmann女士与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分所执行所长Michel Blanc教授,来地壳所参观电磁检测试验卫星工程应用系统运行情况。电磁监测试验卫星计划首席科学家兼工程副总设计师申旭辉研究员、应用系统总设计师王兰炜研究员、地壳运动与遥感研究室张景发研究员接待了来访外宾。
CSES Mission |
2018年3月5日下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在万寿宾馆组织召开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第二次在轨测试工作会议。江帆工程总师、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谢春雷处长,以及卫星系统、测控系统、地面系统、应用系统、工程大总体技术支撑单位、各载荷研制单位和主要用户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申旭辉工程副总师主持会议。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April 2018)
与会代表听取了卫星系统、测控系统、地面系统、应用系统及各载荷单位自2月12日以来在轨测试情况和相关问题说明,充分肯定了目前各大系统和单位在轨测试所做的各项工作和取得的预期结果。针对前一阶段发现的问题,会议讨论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后续两周工作计划部署和安排,并形成会议纪要。
江帆总师代表工程充分肯定了各系统近期的成果。对半月一次的在轨测试交流讨论形式与成果表示赞扬。同时,希望大家在面对在轨测试繁琐工作内容时要不急不躁,应及时总结测试中发现的问题,积极交流,各个击破。
科技司谢春雷处长表示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在轨测试工作关系到后期应用,应怀着不怕问题、迎难而上的心态,积累经验打好卫星数据应用工作基础。同时,他还表示电磁卫星数据应用工作要积极开放,集同国内外专家一起出谋划策。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于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截止3月5日,卫星已成功在轨运行33天。
Special Topic: China Seismo-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杰出校友、“张衡一号”首席科学家申旭辉研究员回母校做学术交流
2018年4月12日,我校杰出校友、电磁监测试验卫星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研究员回母校交流。校长王凤鸣会见了申旭辉,并就我校的教学、科研、学术平台情况以及如何参与国家重点计划与工程等重要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预测所召开第三次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应用讨论会
上午,“杰出校友申旭辉返校座谈会”在主楼四层会议室举行,于开宁教授主持会议。王凤鸣作了讲话,对申旭辉返回母校做学术交流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学校目前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及发展状况。王凤鸣表示,希望在遥感、地质资源与环境等领域与申旭辉开展多方面合作,构建协同创新团队。
2018年4月20日上午,预测所地震电磁研究室召开第三次中国地震电磁探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数据应用讨论会,就卫星数据和应用开展了讨论,并分析了张衡一号卫星记录到的澳大利亚NWC电台引起的电离层加热事件。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在轨测试阶段结果专家咨询会在京召开 2018-05-09
2018年5月5日,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在北京组织召开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在轨测试初步结果专家咨询会。来自中国地震局,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科技集团及其503所、510所、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中电集团第22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会议成立了以中国科学院万卫星院士为组长的咨询专家组,听取了在轨测试工作团队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在轨测试阶段总结报告》,围绕载荷功能测试、性能测试、数据质量初步评价方案及结果等,开展了质询评议。中国地震局 国家航天局召开“张衡一号”卫星专题新闻发布会
5月12日下午,中国地震局、国家航天局召开“张衡一号”卫星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国际合作司)司长胡春峰、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电磁卫星计划首席科学家申旭辉、“张衡一号”卫星总设计师袁仕耿出席会议,中国地震局新闻发言人潘怀文主持会议。ISEF-IWEP5
胡春峰表示,“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以来,目前在轨测试工作过半,初步分析认为,“张衡一号”入轨以来已经完成的各项测试功能指标总体满足工程设计要求。下一步中国地震局、国家航天局还将继续完善卫星在轨性能指标测试和国内外星地联测,做好数据质量评价、共享服务和开放合作工作,按期完成在轨交付任务,充分发挥卫星运行和应用效益。
赵坚详细介绍了卫星数据管理应用政策及卫星服务抗震救灾的有关情况。他表示,按照《国家航天局 中国地震局关于加强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数据管理的通知》,将进一步加强数据统筹管理,鼓励数据共享应用,做好数据分发共享,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赵坚还举例介绍了近年来利用各类在轨卫星数据在抗震救灾方面的有关情况。
介绍结束后,申旭辉、赵坚和潘怀文就媒体和公众关心的卫星数据应用领域、卫星科学应用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会上,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所长徐锡伟还与IUGG地震与火山电磁学跨协会工作组(EMSEV)主席亚克·兹洛特尼克(Jacques Zlotnicki)签署了“张衡一号”卫星合作协议,标志着我国迈出利用“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开展广泛国际合作研究的重要一步。*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Decade Memory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 中国成都での地震関連国際会議参加報告(IEVGニュースレター)
中国地震局 国家航天局召开“张衡一号”卫星专题新闻发布会 | 衛星「張衡1号」が中国の地震観測に根拠を提供
“张衡一号”卫星在轨测试过半 | 中新社:“张衡一号”卫星在轨测试过半 | “张衡一号”在轨测试工作过半 初步结果符合预期
朗缪尔探针/等离子体分析仪搭载“张衡一号”获得我国首张全球原位电离层分布图
地壳所与IUGG地震与火山电磁学跨协会工作组签订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合作研究协议
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组织与会外籍专家接受媒体集体采访
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圆满闭幕* 将首次展示“张衡一号”卫星初步研究成果 “张衡一号”卫星交出首份“答卷”(四川日報)| 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开幕(四川省)
Co-Sponsor: Earthquake Research Institut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Passive microwave response associated with two main earthquakes in Tibetan Plateau, China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Feng Jing, Ramesh P. Singh, Ke Sun, Xuhui Shen日本北海道大学日置幸介教授应邀来我所开展学术交流(地壳应力研究所)
2018年6月28日,应我所申旭辉总工程师和周新副研究员邀请,日本北海道大学Kosuke Heki(日置幸介)教授来我所开展学术交流。会议由申旭辉总工程师主持,广大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美国重量级会议讨论“张衡一号” 中国专家却被拒签(观察者)
COSPAR大会会议手册的第122页及第187、188页显示,当地时间7月15日、16日两天,COSPAR大会的确有以“张衡一号”(CSES,China Seismo-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为主题的行程安排。中国航天半年18次发射活动密度空前 航天员团队扩编(新华网)
* 世界太空科学大会 中国航天专家不获美签证出席 (RFA)
6月19日,在联合国外空会议迎来50周年纪念及联合国外空委第61届会议召开之际,“中国的航天合作:构建命运共同体和造福全人类”主题宣介会在维也纳联合国办事处举行。会上,中国国家航天局与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签署了关于开展“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合作的意向宣言和中国空间站合作补充协议。图为双方代表合影。新华社发湖南省地震局第三次学术报告会暨测震观测技术培训班在长沙举行
* 新闻背景:中国与欧洲的航天合作(新华网)
7月23日至25日,湖南省地震局第三次学术报告会暨测震观测技术培训班在长沙举办。局党组成员刘家愚副局长全程聆听报告,并与专家就地球物理相关前沿科学进行了热烈讨论。2018遥感应用技术论坛
学术报告会邀请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申旭辉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刘瑞丰研究员做报告。两位研究员分别就电磁卫星观测系统及地震监测与预警等地震监测前沿科技及国家重点项目进行了介绍。专家的报告内容紧跟国际科学前沿,通过视频、实物等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我国在电磁卫星及地震监测预警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及在地震科学领域的应用情况,使同志们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对于今后更好完成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充满了信心。此外,报告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成就,展现了祖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赶超发达国家的实力,让同志们深受鼓舞,对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希望。
国家地球物理场卫星计划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总工 申旭辉“国际子午圈计划讨论会”在京成功召开
8月11日上午,由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技术创新委员会(WFEO-CEIT)主办的“国际子午圈计划讨论会”在中国电子学会总部成功召开。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技术创新委员会(WFEO-CEIT)候任主席彭静、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技术创新委员会(WFEO-CEIT)秘书长林润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所长吴健、中国地震卫星计划首席科学家兼工程副总设计师申旭辉、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前副所长高孟潭,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共12人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由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候任主席龚克主持。郑国光要求紧盯震情 深化全球地震研究
郑国光对震情跟踪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致信精神,促进地震国际合作,充分收集、共享、分析、应用国际交换数据资源,把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震情研判;二是加大“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等监测手段产出的资料处理和应用力度,提高震情分析研判能力;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主动工作,完善重大震情会商机制,及时开展全球重大地震的深入研究和总结,努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台网中心王海涛主任一行来我所调研电磁卫星工作
2018年8月13日,我所徐锡伟所长接待了前来调研的台网中心王海涛主任一行。台网中心刘桂萍副主任、卢军研究员、李杰飞处长、李美研究员,地壳所陈虹副所长、申旭辉总工、李伟处长、田家勇处长及应用系统工作团队出席了调研活动。电磁监测02卫星工程正式启动,工程总指挥郑国光局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海涛主任首先介绍了今年的全国地震严峻形势,希望通过调研,能够利用地震科技,特别是利用电磁卫星的数据推进大震短临监测预报工作。
2018年9月13日,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同志出席由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组织召开的电磁监测02卫星工程启动会。来自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战略支援部队航天系统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中国地震局发展财务司、科学技术司、监测预报司、地壳应力研究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等22个单位及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地震局阴朝民副局长主持。我所徐锡伟所长、杨树新副所长、申旭辉总工、科研处及卫星团队相关成员参加会议。台网中心与地壳所签订电磁监测卫星数据共享与科技合作框架协议
为促进科技创新,探索防震减灾科技发展新模式,推动电磁监测卫星(张衡1号)遥感数据产品在灾害防御和地震预测预报领域的应用, 2018年9月19日,台网中心主任王海涛、副主任刘桂萍,办公室朱自强、监测处李杰飞和预报部张永仙、卢军、李美等到地壳所签订电磁监测卫星数据共享与科技合作框架协议。 地壳所杨树新副所长主持签约仪式。张衡一号卫星团队应邀赴意大利参加EMSEV2018国际学术会议
2018年9月17日,由申旭辉总工带队,地壳所电磁卫星团队前往波坦察,参加IUGG地震与火山电磁学跨协会工作组2018年会(Electromagnetic Studies of Earthquake and Volcanoes 2018,EMSEV2018)。本次会议特别设置了电磁卫星专题,申旭辉总工在会议伊始作了题为“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在轨测试状态最新进展”的专题报告,对张衡一号卫星在轨以来的各项测试工作进行了总结,并综合展示了部分数据产品及应用成果。此外,电磁卫星团队的黄建平副研究员、颜蕊副研究员、王桥助理研究员及鲁恒新研习员等分别就各自载荷汇报了最新的进展及成果,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近地空间电磁环境探测和科学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与会专家围绕着近地空间电磁环境探测技术和我国张衡1号卫星电磁探测数据的科学研究工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张衡1号卫星的首席科学家(PI)兼工程副总设计师申旭辉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张衡1号卫星从2018年2月份发射以来取得的科学数据和初步研究成果、科学数据的发布和分享计划、以及中欧联合工作组的合作研究计划等。GEO Week 2018
Session 6: New Paradigms for Global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在轨测试工作总结通过评审Science as a bridge - New Paradigms for Global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Isabella Teixeira / Michael Obersteiner) JAXA’s Earth Observation from Space (Hiroshi Yamakawa - JAXA) Digital Earth Africa: Open Data Cube Science for Development (Stuart Minchin - Geoscience Australia) CSES Mission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onboard (Manda Wang - CEA)
2018年11月2日,中国地震局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组织召开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在轨测试工作评审会”,会议成立了以工程总师江帆为组长的评审组,来自中国地震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战略支援部队航天系统部、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国地震局科技司周伟新副司长主持。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第三届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开幕
2018年11月16日,由中国地震局、中国国家航天局和意大利空间局联合主办,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和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第三届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意大利、俄罗斯、美国、法国、巴基斯坦、乌克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领域近百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电磁卫星计划首席科学家申旭辉研究员主持研讨会开幕式和电磁卫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揭幕仪式。“张衡一号”实现震前电磁异常观测
中国地震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满达、中国国家航天局系统一司赵坚副司长、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战略计划和项目管理部AORPIMAI Manop博士、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徐锡伟所长、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总师江帆研究员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国地震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满达代表中国地震局对出席会议的中外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对张衡一号的成功发射和在轨测试取得的圆满结果表示祝贺。他表示,中国地震局将与国内外相关部门和专家一起,共同推进,把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的后续各项工作做好。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徐锡伟所长代表承办单位对出席会议的中外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希望在与EMSEV和SWARM签订的合作协议的基础上,与更多国际国内相关组织开展合作,分享科研成果,发现存在问题,提高数据质量,提升数据的服务和应用能力,为后续02星等的研制和运行提供扎实的基础。
开幕式播放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宣传片。相关领导和专家共同走上讲台,在全场近百名参会人员的共同见证下,启动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www.leos.ac.cn)。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张衡一号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朱兴鸿,从事的则是科学探索类卫星的研制。今年2月,可以用来研究地震前兆电磁信息的张衡一号卫星发射升空,被寄予预测地震的期待。
朱兴鸿解释,目前科学家能做的工作,是研究地震与地球电磁、电离层扰动等现象的关系,而反向通过这些现象预测地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衡一号”已经对几个今年发生的6~7级地震进行了研究,发现震前1~5天会发生一些地磁要素的扰动,证明了卫星的可靠性和探测能力。朱兴鸿说,已经有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利用张衡一号的数据开展了研究。
应我国电磁监测卫星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研究员邀请,意大利特伦托(Trento)大学罗伯特·巴蒂斯通(Roberto Battiston)教授和罗伯特·尤帕(Roberto Iuppa)教授一行于2018年12月9-12日访问了地壳应力研究所。国家遥感中心遥感数据平台专家组来卫星地震应用中心调研
在华期间,罗伯特·巴蒂斯通教授一行会见了中国国家航天局吴艳华副局长和李国平秘书长,就电磁监测02卫星合作备忘录签署、中意联合实验室筹建以及电磁卫星国际科学家委员会建设事宜进行了沟通。
2019年2月21日,国家遥感中心遥感数据平台专家组一行5人来卫星地震应用中心调研。我所申旭辉总工、卫星地震应用中心泽仁志玛等参加接待交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张洪太院长发来感谢信
张弛处长首先介绍了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的发展历史、当前的业务架构和业务内容,重点介绍了由科技部牵头,中科院、气象局、地震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地球观测组织(GEO)。本次调研交流主要是从地球科学数据共享的角度,与卫星地震应用中心商讨合作方式,共同提高电磁卫星数据的国际影响。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李国庆研究员做了“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的报告,详细介绍了GEOSS系统的发展历程、现有框架、工作机制和已经发挥的效能。
在轨测试表明,高精度磁强计状态与地面基本保持一致,标定参数稳定可靠。结合地面标定数据和张衡一号平台特征,研制组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在轨数据校正算法,对探测数据进行了温度校正(~20nT)、正交校正(~100nT)、绝对磁场在轨校正(~30nT)以及卫星剩磁干扰(~3nT)消除等校正处理。经过地震局用户和欧洲SWARM卫星团队的独立数据分析,磁场探测精度达到0.5nT。
国家地震局の話では、一九九〇年二月十日に江蘇省常熟で発生したM5・1の地震は、中国の科学者が温度上昇の地震の前兆を衛星赤外線で観測して地震の直前予知に成功した最初の例であり、その後七年来余り、科学者たちは前後して六十九回の短期あるいは直前予知を行い、三十五回にわたって良好な結果を得た。そのうち六回がM7以上、十回がM6以上の地震であった。
地震に関する観測データは空間対地観測データプラットフォーム(SEORC)7)に集約されている。
中国は一貫して科学技術を最重要政策と位置付けてきた。沖村氏は「共産党・国務院・行政各部が一体となって政策立案し、実行する体制が出来上がっている」とし、「国務院直属のトップダウンで横断的政策を実行する組織、シンクタンクが充実している」と語っている。